布施,位列大乘菩薩六度之首,功德不可思議。在梵文中,布施被稱作檀那,佛門中認為,有捨才有得,布施可以使人度過貧窮困頓。所以,佛經中常將施主稱為檀越。
學佛人應該都了解,佛陀有「應供」的名號,意思是說,佛陀福慧兩足,乃是世間無上應供福田,通過布施的方式供養佛,所得福報甚多甚廣。可是,釋迦牟尼佛早已度世而去,眾生又該布施何人,從何處得福?
《佛說處處經》當中,眾多的比丘們也有這個疑問,於是佛陀為眾生開示:「我雖度世去,經法當在,復有四因緣,可從得福。」佛陀說,如今我雖然入滅,但是經法尚在,而且還存在四種因緣,眾生可通過布施,從中得福報。
一者,畜生無所食,飼之令得命。
學佛人心中常懷慈悲,不過慈悲心並非只對人,身邊的畜生活物,也是慈悲布施的對象。見到快要餓死的動物,給予食物,使它得以活命,同樣是功德一件。孟子說:「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這便是聖人的慈悲心。
世人少一點貪婪,把動物賴以生存的森林、水源還給它們,維持生態平衡,這也是布施,環境改善,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。所以佛說的一點不錯,布施動物,功德無量。
二者,得疾病無瞻視者,當給與供養令得安隱。
布施,要急人之所急。佛經中把布施分為清淨布施及非清淨布施,所謂清淨布施,就包括在他人身處困境之時,及時身處援手。換句話說,布施應當雪中送炭,而非錦上添花。
所以,當面對無人照料的病患,供養他財物衣食,使他內心安寧,得到照顧,福報無量,如同供養佛。為何這樣講呢?佛說世間一切法,不離因果二字,別人處境越是困頓,自己幫助了他,當然所得福報也就越多。
三者,貧窮孤獨當護視。
廣種布施的善因,才能得到生活富足的果報。世間人都曉得把錢存進銀行,賺取利息,讓財富越來越多,卻不知道收穫最多的是布施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有「捨一得萬報」之說,布施才真正是一本萬利的「買賣」。
通過布施,廣結善緣,福報不會減少,相反會越來越多。照料貧窮、孤獨的人,布施財物給他們,自己的財富看似減少了,事實上布施人的福報,就如同泉眼中汩汩湧出的泉水,是取之不竭的。
四者,獨一身行禪念道,無所衣食當給視之。
對於獨處修行的僧人,能夠四事供養,福報如同供佛。為何這樣講呢?僧人是弘揚佛法的行者,或者說是佛法的載體,是智慧的寶庫,皈依三寶,就包括皈依僧寶。
佛門一粒米,大若須彌山,這句佛偈,一方面是為了勸誡出家人,既然吃了佛門的飯,受了施主布施供養的恩,他們的即使供養一粒米,功德都大過須彌山。另一方面,也說明了供養修行的僧人,功德是不可思議的。
總而言之,四種布施是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的利他之心,布施的當下,幫助他人出離困境,也能捨去的是自己的慳吝習氣,因為無我,而得到清淨自在。所以佛說,即使自己滅度了,眾生若能修行如是四種布施,就如同供養佛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