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修行、戒律 (36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印光大師:綺語的果報非常嚴重

口業,有四種:妄言,綺語,惡口,兩舌。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凡事向內求.jpg

當然小乘的空觀,對現實生活是比較排斥的。因為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」,所以小乘的空觀是比較厭世,出離的。所以這個藥,你吃得剛好就好,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,你真的什麼事都不想幹了。

但大乘法沒有這個問題。我今天上班,我不為別人上班,我是把上班當歷練,歷事煉心。我們以前上班是為了求表現,求得到上級的賞識。是吧?其實你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,上級賞不賞識你,跟你沒什麼太大的關係。你相不相信?

你內心有這種福報力,你起那個是心作佛,你起那個精進的心,你起善念的心,你啟發自性本具的福報,它自己會讓你受用的,你自己會顯現出來,你不必去從後面追求的。其實我們以前是多事,多此一舉。該是你的,你從內心中求就對了。

我們凡夫不能說什麼都不求,那是阿羅漢了,阿羅漢啥都不想求了,消極了。凡夫是亂求,到處亂求,求的結果傷痕累累。我們看大乘佛法也是求,但是「從自性中求」。你只要把你的心調好,人生是自我完善,跟別人沒有關係。別人欣賞你也好,不欣賞你也罷,這個是過去生結的緣。當然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別人。

但是,該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,跟別人沒有關係。你不必去向外面求的,你只要向內去。它離一切相,它要修一切法。你生起佈施的心,觸動你「內心本具的」佈施的功德,讓你去受用。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,去觸動你自性本具持戒的功德,讓你來受用。

所以你只要做兩件事:第一個,「安住清淨心」;第二個,「修一切法」。就是離一切相,修一切法。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,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,你自然有好因緣。諸位要知道,你的內心準備好了,外面就準備好了,你相信這個道理嗎?若你相信,那恭喜你!真的,不要求,那是多事自找麻煩。

我再講一次,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,外面自然準備好。大乘佛法的「空」,就是這樣安立的。一念心性,你只要自我完善,人生自求完善,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,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。你先相信這個道理,不需要求,但是要修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?該你的,它還跑得掉嗎?但是你一求就糟了,「一念不生全體現,六根才動被雲遮」,一念妄動就烏雲變色,生死輪迴了!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。本來是功德莊嚴的,變成了人天福報。這就是你想求,求到最後仍是輪迴生死。

佛陀什麼都不想求,他萬德莊嚴。你想想看,「求」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,你走上了外門,「安住」是走內門。這兩個門,走外門也有蛋糕,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;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。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,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,還是到裡面找蛋糕。你向外面找蛋糕,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;你向裡面找蛋糕,就是「常樂我淨」的大般涅槃。同樣是快樂,看你要哪一種快樂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?

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,這是錯誤的選擇。諸位!你要知道,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,就是總想要向外求、攀緣,這個概念錯誤,錯得很嚴重。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,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,換一些小糖果吃。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,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,不是更好嗎?

這個是比較深,但是這個安住一念心性的道理很重要。所以人生不要求,人生只要修就好。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——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,外面自然準備好,不需要求。這個有點深,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,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, 叫「稱性起修」。

南無阿彌陀佛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入門修行從降伏剛強開始.jpg

      在一個地方能否安心長期住下來,甚至發心出家,這肯定是要有緣分。一般是有三種緣。

       第一是地緣,跟這個地方有沒有緣。有緣,你就住在這個環境、氣氛還是比較舒服。如果這個地緣不好,一來就生煩惱,甚至身體生病,他就地緣不好。再就是人緣,這些無論是護法團的義工,或是僧團的比丘、沙彌,相處比較和諧。第三是法緣,就是你發心要出家修的法門,在這個道場是不是相應?所以這三個都具足的話,你可以發心來報名做淨人,再到沙彌。

       合格的淨人和沙彌這個轉換呢,就是從世俗的那種社會角色,家庭角色,轉為一個出家人的心態和行為。那這個轉換其實是很大的、根本的。出家,你不是來幹事業的,不是來搞世間法的。是為了了生脫死,修無為法,解脫道。所以這樣恰好就是身心要柔軟,要謙卑,要恭敬一切,要任勞任怨,要忍辱,他就是跟世間的那種行為方式就不一樣了。

       淨人和沙彌階段,就是要把自己剛強那一面降服,那為什麼要大家聽招呼?不能有太多的自己的見解。在社會上當然以我為中心,我知我見我慢越強。好像很強,是個強人的形象。但這些世間法可以理解,出世間法,你再這麼以我為中心,這麼強的我見我執的話。就是修行的障礙。修行就首先要向「我」開砲,破我執。所以這個沙彌階段,聽招呼就是讓你破我執的一個重要的措施。然後要想到修道要修福報。如果你在淨人和沙彌階段不去培福的話,以後你受戒,主要側重在定慧佛法上了,你沒有深厚的福德基礎,也很難上軌道。就像善財童子,為什麼他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發無上菩提心,馬上就參善知識,每參一個善知識就上了一個台階。

       他福德厚啊,善財善財呀,他多生多劫都修了巨大的福報,所以他一出生,整個地下的七寶都顯現出來,所以他不是這一世修的。他的福、財很深厚,所以他馬上就會轉化為智慧。福至心靈嘛,心靈屬於智慧的範圍,但你一定要以福作為它的前提。

        所以在佛門當中有「培福載道」這句話,一定要培到這個福德才能載這個道。如果你沒有福德的話,你載這個道是載不動的。所以有時候比喻成「福海慧舟」,你的福德就像海水,你要把那個智慧的舟浮起來,必須要有水,沒有水你浮不起來的,你會擱淺的。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蓮公淨語9_3答居士1.jpg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別譯雜阿含經  八十五

 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以前我讀佛學院,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,他在黑板上寫一個熬字,老法師說,佛學院的修學重點是對一切能熬得過去。後來我發覺這個熬的修學很重要,如我剛讀佛學院時有三十幾個同學,畢業時只剩下六個,因為有些父母反對他們讀佛學院,於是只好回去;有些人身體出了狀況,他也回去了;還有些人因內心起了煩惱、邪見顛倒,他也回去了。我個人覺得安忍很微妙。
《楞嚴經》曾對忍辱講出重點:不隨妄轉,即能轉物。在修行中,若遇到人事、身體的障礙,這時不隨妄轉,心不動,你繼續做自己的功課,老實的拜佛、持咒、研究經典、修止觀。當你不隨它轉,本來自己已是山窮水盡,根本無法解決這障礙,若你能忍過去,它自己會起變化,不隨妄轉,即能轉物。當這念明瞭的心與障礙接觸時,若被它所轉,你就糊塗了;若你心不動,這障礙的境界就會起變化,世間上的事情就有這樣的微妙。所以若能安忍,這也是成功的秘訣。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禪宗有一個公案,說有一個禪師在僧團中閉關,他閉關的期間一天吃一頓飯,每天中午都會出來吃飯。可是有一天,他中午沒來吃飯了,第二天第三天也沒有來吃飯。大家覺得奇怪,方丈和尚就派一個侍者去看看,問他為什麼沒來吃飯?禪師說:「我入了三昧,就有一種寂靜的功德相現前,因此感動了天人,天人就送飯菜給我,所以我不用來吃飯」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行就是懺悔。修是修正的意思,行是行為,就是把錯誤的思想、行為修正過來。思想正了,言行一定是正的;思想有錯誤,言行才有過失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古文殊寺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懺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說實在話,所有一切修行法統統是懺悔法。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懺,悔是後不再造。再重的罪業都不怕,只要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,能夠懺悔,都能成就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常說「放下」,到底要放下什麼?你最希望放下的,又是以下那一項呢?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普賢菩薩2.jpg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一般簡稱為《華嚴經》,大方廣是法喻,譬喻這個無上法,是絕對的大,而不是相對的大,是至方至正,無有邊際的廣大,這個無上法,不同於普通的小乘、二乘或三乘法。佛,是說法之主。這位說法的人,不是因人是果位上的聖人。華嚴,譬喻以因地之功德,莊嚴無上之佛果。經,是經典的通稱。

文章標籤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個法門,都是要把「念頭淡化」,淡化到最後等於零,就成功了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,我說你念佛也好,你修行也好,你下定決心,給自己定出功課來;定了一定要做到底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 我們現在不要要求業盡情空,我們先要求不要障礙我往生,這個業起碼你不能障礙我往生,我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都沒關係。但是你今天不斷地造作,這個業力它的勢力就強大,它肯定障礙你。所以“願我臨終無障礙”,你現在就要準備了。不是說你到臨終的時候再求無障礙,你現在就要做臨終無障礙準備了,哪些比較重大的罪業趕緊關掉。臨終怎麼來得及呢?你把這個業力培養得又肥又壯的,臨終你怎麼面對它呢?你哪是它的對手呢?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,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誤的概念,只有一個方法:把你的內心清空,把你的生命歸零。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幾十年,改變過去生的生命經驗所留下的影像,在那裡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,你擦到什麼時候才擦乾淨?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雜穢語」是語業當中最後的一項。虛誑語、粗誑語、離間語,這個語業的第四種是雜穢語,也就是「綺語」。綺語是指無義利的語言,這裡是指雜穢語——「穢」就是「不淨」的意思,就是說我們一般的散心雜話。有幾個人坐著閑談,就是這樣,什麼都可以談,那就是雜穢。說雜穢的人得不到眾生的恭敬,眾生不願恭敬,因為他沒有義利,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乏味、面目可憎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先看看罪相的判斷。我們念一遍。

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來看看,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。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,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,哪些因緣要去追求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,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。首先我們看,要避免的八種過失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憑什麼「善終」是五福、淨土宗裡面最重要的?印光大師說,你平常福報要省著花。原有本事買一百塊的鋼筆,你買六十塊就好,四十塊幹什麼呢?臨終的時候用。有本事買兩百萬的房子,你買一百五十萬就好,凡是你能夠受用的東西,都要稍微克制一下,不要任性的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不要隨自己的感情盡性的受用福報,這個對我們很不利。就是;你本來規劃要花一百塊,那就花六十到八十,刻意的留一些給臨終。

 

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