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雲音菩薩讚頌第十首:

 

【無量境界神通力,善入教法光明力,此是清淨善慧地,劫海所行皆備闡。】

 

這首偈是讚頌九地菩薩,九地是「善慧地」,他是法師位。在五位當中,五位是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其中第九位都是法師位,十信裡第九信,十住裡第九住,十行裡第九行,十地裡第九地是法師位。也是以弘法利生為事業的,他必須具備的條件,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。『無量境界神通力』,因為他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微塵國土,每一個國土裡頭,這個國土是佛剎,無量無邊的九法界的眾生。他要是沒有這樣大的德能,怎麼能夠教化這些眾生?所以第一句就顯示出「無量境界神通力」。第二句讚歎他教學方法的善巧,『善入教法光明力』。既然是法師了,我們曉得,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他修的是什麼法門?十波羅蜜;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,自己要真修,修成之後才能夠教別人。

 

既然要修十波羅蜜,不能不知道「七最勝」,我們曾經在前面說過,但是七最勝比較少講到,四攝六度講得多。我們必須要曉得,這個七最勝,發願從事於教學的同學一定要很認真的學習。我們離開它的名相,記住它裡面的真實義。第一個條件,一定要是「菩薩種性」。我們有沒有具備?換句話說,我們是不是菩薩?什麼叫做菩薩,名詞的含義不能不清楚。菩薩是「菩提薩埵」的簡稱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省掉了。菩提薩埵通常翻成菩薩,是什麼意思?古德翻譯為「大道心眾生」,玄奘大師翻譯為「覺有情」,覺悟的有情眾生。古今這兩種翻譯,我們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,大道心就是覺悟,覺心才是大道;揀別不是迷惑,迷惑是凡夫。我們是不是常常在求覺悟?覺要怎麼求?破迷就覺了。迷是情、是識,我們如何把情識轉變成智慧?這個講法實在講,現在人聽起來還是不好懂,換句話說,我們一般人常講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是迷,能把感情轉過來,我們理智用事,那就是覺。要用現代人的說法,菩薩種性始終是理性的,始終能守住理智而不用感情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感情能隨順理智,這個好,絕對不是理智忘失了,完全隨順感情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

 

菩薩種性的人就是覺性很高,我們平常講悟性,這個人悟性很高,而不是感情用事的。佛法裡面講,我們講席裡常常說,隨順佛菩薩教誨,這是菩薩種性;隨順煩惱習氣,那是凡夫。我們這樣說法,我想對於我們初學同學會有幫助,這很清楚、很顯明。舉例而言,就用十地所修的「十波羅蜜」。十波羅蜜是性德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佛為我們說出,教導我們我們能夠隨順十波羅蜜,這個心就是菩薩心,就是菩薩種性。不再隨順慳貪,放棄慳貪,隨順布施、檀波羅蜜,放下惡業,隨順持戒波羅蜜,放下瞋恚,隨順忍辱波羅蜜,日常生活當中不離六波羅蜜,這個人是菩薩種性。要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說,這個人喜歡布施,喜歡持戒,能夠忍辱,勤奮精進,這就對了。

 

第二個條件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決定與「菩提心」相應。菩提心,簡而言之,與「真誠」相應,真誠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,一絲毫虛偽都不夾雜,我們一切時、一切處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唯一真誠;與「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」相應,這三條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,深心是自利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,心地沒有不清淨的,清淨就不會污染,平等沒有高下,正覺不會感情用事,這是自受用;他受用是「大慈大悲」,加個大字就是沒有條件的,對一切人事物的愛護,我們現在講尊重、愛護、幫助,這些是迴向發願心,絕對與這個相應。我布施與菩提心相應,持戒相應,忍辱相應,精進相應,起心動念、一切作為沒有不相應的。我們要記住,一切時、一切處不離菩提心,不失菩提心。

 

第三個,「慈憫一切有情眾生」。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,去照顧他們,照顧裡面最重要的幫助他覺悟。為了幫助他覺悟,我們自己必須要示現一個覺悟的形象,形象要鮮明,要讓他很容易看出來,我們講的跟我們想的、做的完全一致,這個形象好。不能說是講的是一套,做的又是一套,想的是另外一套,全部脫節了;那是凡夫,那不是佛菩薩,那個與菩薩種性、大菩提心完全脫節了。這是古人所謂的言行一致,這是「意樂最勝」。

 

第四個,「事業最勝」。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事業,佛陀教育的事業是第一殊勝。佛陀教育的事業,是現代世間人所說的「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」。但是「佛陀教育」是這個教育裡面最完備的,為什麼?它教學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超凡入聖,這個事業才真正叫最勝。

 

第五個,「善巧方便最勝」。這就是善慧地,法師地位他所示現的。示現的模範,示現的典型,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。《大藏經》裡面,古人為釋迦牟尼佛寫的傳記有兩種:一種叫《釋迦方誌》,一種叫《釋迦譜》,學法師的人不能不讀。近代也有一些用白話文寫的《釋迦牟尼佛傳》,實在講不如念《大藏經》裡面的《釋迦譜》和《釋迦方誌》。我早年剛接觸佛法的時候,章嘉大師介紹我讀的就是這兩種書,那是我們的模範、是我們的典型。八相成道叫「巧便最勝」,世尊把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做出來給我們看,把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在他一生當中表演出來了。我們要學佛跟誰學?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沒錯。他是我們最敬的一位導師,他的示現就是教導這一個地區、這一個時段中的一切眾生。

 

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過去了,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,按照中國古人的記載,末法第一個一千年也過去了。所以我們要想作法師,從事於這個行業,決定要以世尊為榜樣,換句話說,決定要學習世尊。他存的是什麼心?他真的示現七種最勝,菩薩種性、依大菩提心,意樂一生教化眾生。中國古人所謂: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人生一大樂也!」釋迦牟尼佛的意樂超過這些人,為什麼?這些人是得「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換句話說,他所教化的對象是上上根人。釋迦牟尼佛是普度眾生,這個了不起,這實在是太偉大了,有教無類,不分國籍,不分族類,不分宗教,不分文化、男女老少、賢與不肖,只要肯學,佛統統都教,真的是英才也教,蠢才也教。這是佛是菩薩,凡人做不到,而且是義務的教育,無條件的教學。他老人家的事業那麼樣的殊勝,他對他的事業真正是圓圓滿滿的做到了敬業,這兩個字他做得圓滿。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,身示範做出來給我們看,法師,好老師。

 

我們跟佛的關係要清楚,我們跟世尊的關係是師生關係,我們跟菩薩、阿羅漢的關係是同學的關係。為什麼?都是佛的學生。他們是前期的學長,我們是後期的學生,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,阿羅漢也是我們的學長。佛法裡面老師跟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,他依大菩提心,菩提心裡頭有平等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。這是我們要學的,決定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不能有違背。

 

第六個,「迴向最勝」。迴向是什麼意思?把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供養給別人,自己不受用,功德、福德自己都不享受。佛經上常常講的「迴向三處」,這就是自己的求願,我的願望。迴向眾生,我所修積的福德,全部布施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;在三種迴向裡頭這一樣是最重要的,這一個心要是沒有,你迴向菩提就落空,迴向實際也落空。「實際」是什麼?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性體。菩提是性德。迴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?與性體相應,與性德相應;就是我一切作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自性性體相應,與自性性德相應。這三種迴向,迴向實際、迴向菩提很難講,也很難懂,具體落實是在迴向眾生。如果你真正是這種意願,「我把我所修的全部供養一切眾生」,你還會跟眾生過不去嗎?你還會看到這個不順眼,看到那個不滿意嗎?沒有了。

 

諸位要曉得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面對一切人事物,還要這個不滿意,那個不稱心,這是煩惱起現行,你已經遠離菩薩道,你是凡夫,你不是菩薩,你是一般普通人,你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怎麼會有這種念頭?菩薩怎麼可能會有這種行為?我們修行有沒有功夫,功夫得力不得力,都在這些地方檢驗,來檢查我們自己到底有多少功夫。就像在學校念書,天天檢查成績。好的學校,好的老師,每天上課都要考一考學生,除了學校月考、期終考之外,通常好老師是常常考學生。我們學佛的人,沒有別人來考我們,我們自己天天要考驗自己,我有沒有進步;也就是我起心動念、一切作為,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?我今天是不是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?果然都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你自自然然與性體、性德相應,這個迴向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 

第七個,「清淨最勝」。那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心地要不落痕跡。我們那個心應該是如何存心?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在日常生活當中六度全修。《華嚴經》講十度,十度齊修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念頭都沒有,你的心清淨了,這是淨土宗的修學方法。做再多的好事,心裡不要想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,你著相了;縱然有了過失,心裡很清楚,改過自新,後不再造,也不必去想它;善惡兩邊就離開了,只想阿彌陀佛,只念阿彌陀佛。

 

『此是清淨善慧地』,善慧地的老師,「善入教法光明力」。『劫海所行皆備闡』,這是講時劫之長,菩薩教化眾生不是有期限的。在大乘教裡尤其在圓教,無論你是在學習,時間沒有期限,學成之後畢業了,成佛了,教化眾生也是沒有期限的。世間找不到這樣的好人,找不到這樣的好老師,我們要學佛,就應當以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榜樣,做我們的模型,我們照這個模型來塑造自己,成就自己,那就對了。
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九卷)  2001/12/2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17-054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