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問:有居士發現一本名為《印光大師全集.淨土法要》的書,編得有些問題,認為編書的人,將印光大師的原文斷章取義,以自己的意思取一個名字做為小標題是不如法的,請問這本書能流通嗎?

 

答:這個事情有同修昨天也跟我問了,我也把這個事情跟師父上人匯報。師父上人說,這個書,印光大師的這些文鈔、書信、開示,要給它起題目,這是要非常謹慎,不可以隨隨便便起。如果是斷章取義,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起一個題目,誤導眾生這是有因果的。

 

這本書居士也拿給我看了,其中特別還問到說,印光大師在一封書信裡面說到「三時繫念,乃後人所著,冒中峰國師之名。此書有兩種,派頭大同,文字不甚同。乃平時提倡之派頭,何可用以助念。助念須專一念佛。若至將終,並彌陀經亦不念,方可令命終人心皈一處。此書乃法師升座,連念帶講說一段,大眾坐聽講說畢,念一次佛。蓋以說法為重,念佛為助」。

 

這是印光大師其中講到的一段,這一段我也請示了師父上人。師父上人他告訴我《中峰三時繫念》已經流傳了很久,我們知道中峰大師是元朝時代的人,到現在時間很長。這部書到底是不是中峰國師自己親手所註,我們沒有辦法考察。印祖這樣說肯定他有他的道理,但是我們知道「三時繫念」確實是這麼長的時間來冥陽兩利,利益了很多眾生。既然是有利益眾生的事情,我們就應該做,做的時候我們心誠則靈。度化眾生關鍵我們要誠,誠心裡面不夾雜妄念,如果有分別執著,有疑惑、有懷疑,心就不誠,不誠就沒有度眾生的效果。如果心裡面有分別執著,即使你讀的是純正佛經,你就念《阿彌陀經》,你也不可能真正度化眾生,超度亡靈。因為什麼?你心不誠,心裡夾雜的這些妄念沒辦法超度。要知道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只要我們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我們自性自然流露,我們就能夠在這部經文裡面得到很大利益。所以讀經馬鳴菩薩告訴我們要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。「離心緣相」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起心動念都不可以有,怎麼可以有分別執著,怎麼能夠執著言語文字。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修持不精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自己親證這個境界,證得自性,這是最重要的。

 

至於說這個《三時繫念全集》,也可能是後人所著。古人都很謙虛,做一部這麼好的法事全集,都推功於人,用中峰國師之名這也有可能。就好像中國的《黃帝內經》,《黃帝內經》冠以黃帝之名,不是黃帝所作的,成書在幾百年間,只是因為黃帝德高望重,用他的名字,確實是他提倡的。這些所說的道理完全是聖人的這些意思,就冠以他的名字。所以我們讀經也好,學教也好,真的要按照佛告訴我們的四依法:依法不依人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、依義不依語、依智不依識。如果要分別執著,這部書一定是誰自己親手作的,他講的裡面的意義我們沒有真正去領會,這就變成什麼?依人不依法,依語不依義了。我們看《三時繫念》裡面都是正法,三時都有《阿彌陀經》,難道《阿彌陀經》不是正法嗎?讚佛偈這都是會集出來的。中峰國師自己的開示,開示都是正的,沒有一樣不是正法。你能挑出一句不是正法嗎?所以要依義不依語。

 

況且佛講經,佛自己說,佛經可以五種人說,不一定佛自已說。要執著佛自己所著的才叫佛經,那佛自己一生沒寫過任何經典,他都是口說的,後來弟子們結集的。一部《大藏經》都是後人所著,不是佛所著的,是不都不要了?《論語》,孔子的言行,不是孔子自己本人寫的,後人所著,那你說它不是孔子親手所著的就不要了,像什麼話!「依智不依識」,要用智慧不是用感情,這個「智」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時候自性起用。你真正做這場法事,你就能夠入境界,你能得念佛三昧,你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入一真法界了,你真親證了這個境界了,這最重要。不是在那些名義上在那裡爭,那是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依「識」,識就是分別執著,這都是違背世尊的教誨。況且印祖這段開示,主要說三時繫念不以做為助念,他說平時可以提倡,印祖沒有反對,只是說不能用來助念,臨終助念當然不能用「三時繫念」,甚至連《彌陀經》都不要用,就用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臨終的開示也不是用中峰國師的開示,都是什麼?簡簡單單一、二句話。假如那個人看見什麼人來了,冤親債主來了或者別的什麼佛菩薩來了,提醒他除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其他任何人,任何菩薩來接引,你都不要跟他去,你就一心念佛就行了,這就是臨終開示。所以這些我們不能夠執著,用印祖所說的這些話,一點點的語言來扭曲、來理解。所以關鍵我們自己放下分別執著,別人怎麼說我們不要管,我們自己得真正利益,這就好了。如果是自己分別執著沒放下,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佛祖的意思,冠上標題,這都是誤導眾生,這真的是因果不得了。如果是這樣的書,是有誤導傾向的,師父上人說最好是退回原處,我們這裡就不流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