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中國四川省紋川縣發生了芮氏地震儀八級的大地震,造成了數十年來除唐山大地震以外空 前最大的災難。死亡人數,節節攀高,截至目前為止已達七萬餘人,三萬多人受傷,尚且還有數萬人口 失蹤,尚無尋獲,且生還機會渺茫。由於這次大地震 的影響,致使四川省有近一千萬的人口流離失所, 無家可歸。讓人聞之不襟潸然落淚,悲從中來。   

 

許多人對於這次中國四川省的大地震,以及緬甸的風災水患所引發的大災難,都深感不安。再加 上許多預言家信誓旦旦地預言,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災難陸續發生。坦白地說,在這種預言的傳 播下,以訛傳訛,結果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,最 明顯的就是人心惶惶,許多人擔心世界末日即將來臨,最後導致社會大衆無謂的恐慌。   

 

學佛人,不要有這種無謂的恐懼,致使內心感到惶恐不安。這對於佛道的修學沒有任何好處!學佛的目的就在「安」心,要將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安住在「正定」之中如如不動,不要為外塵的境 緣所動,因而心隨境轉,隨波逐流,跟著造作。 學佛,學旳就是如何「定」心、「靜」心,然後 「明」心。讓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保持「覺性」不變,能夠作的了主,不要被境界所轉,反過來要能轉境界才行。《楞言經》說: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   

 

外在的境界相是「果報」,也就是「因果報應」 的現象;換句話說,是我們自己宿世的業力所感得的境界。既然是因果的現象,我們就應該「明因識果」,凡事逆來順受,不要隨著境緣起伏,甚至亂了方寸,於是糊裡糊塗地起惑造業,繼而輪轉受報於生死的苦海之中不能出離。須知,「共」業中還有「別」業。雖然許多災難的發生是屬於天災。然天災不外乎人禍,皆是由於人心不善所感得的災難。佛法說,業有「引業」與「滿業」二種:引業即是這生所造作的善惡業,若造善因則在三善道中投生,造惡因則在三惡道中受報。這種隨業牽引往 生六道輪迴的即是引業。而滿業是所造的善惡業之中,還有好壞層級的差別,所以即使輪迴在同一道中,還有福報好壞的不同,這就是滿業或稱為「別業」。例如,同樣出生在同一個家庭中的分子,照理說,命運應該相似才對。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 別。這就是「同中之別」。我們也看到同樣墮在畜生道中受報的狗或貓等,其命運即大不相同。有的 被當成寵物餋養,心愛的不得了;有的卻遭人厭棄成了流浪動物,到處覓食。這就是「別中之同」。   

 

世出世間的事,總不出「因果報應」的現象。 如果,我們真的理解了佛法所說「三世因果」的道理。那麼,對於眼前許多的境界相就不會產生疑惑,因而感到有所恐懼與不安,進而要知道如何地趨吉避凶。當不幸遇到災難發生時,我們除了要發揮愛心憐憫那些罹難的眾生,要為他們超渡之外,還要慷慨解囊,幫助那些受難的家屬,讓他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,更要撫慰他們能夠早日恢復身心的安康,速從驚恐之中得到安寧,不再哀傷恐懼。同時,我們還要做自我的警惕,好好地斷惡修善,持戒布施。於一切境緣中,能夠心存善念,口常念佛,行好事,做好人,時時能反觀覺照,注意自己「身口意」三業的清淨無染。若能如此,縱然有災難的發生,由於沒有惡緣的參雜,有因無緣果不 生,災難也不會臨身。若不幸,壽命盡了,但因念佛的功德,能念念修善,一口氣盡了,也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,何來恐懼之有?   

 

對一個覺悟的人來說,眼前的境緣,無論是善、是惡,或是多麼的嚴峻恐怖,都是好的境界!古德說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善惡、好壞都取決於自己一念之間的迷悟。若一念心善,時時處在正定之中,則惡的境界也成為好的境界;若自己的心念不善,常為五欲六塵所動,心猿意馬,做事舉棋不定,則好的境緣現前,也成了壞的境界。所以好壞、美醜,決定在自己一念「心性」之中。   

 

講到災難,佛經上說到有「小三災」與「大三災」。小三災即戰爭、饑饉、與瘟疫,而大三災指的是「壞劫」時,這個世界有火災、水災,與風災的發生。這大、小三災的發生,從佛法上來說, 其實都是「人心思變」所造成的,所謂「天災人禍」。有些災難很明顯的就是人禍所釀成的。然而,有些的災難,看起來像似天災,諸如風災、水 災,或者地震。看似天災,但實際是人禍所為的,所以稱之為天災人禍。   

 

就以戰爭來說,世間之所以有戰爭,還是人心不善,自私自利的結果所引起。人往往為了自我的利益,或為名聞利養,或為愛恨情仇,而與人結怨爭奪不休。佛經上說:世間之所以有戰爭,是因為「殺業」太重,怨氣、仇恨心太深的緣故所造成的。經云:「人食羊,羊死為人,人死為羊,相互食噉」。如此冤冤相報,何時能了?所以佛家講慈悲,不食眾生肉。我們要知道,那些牛羊雞鴨等家禽或家畜,當遭人宰殺時,都沒有還手的能力。我們試想,螞蟻尚且貪生,更何況那些活生生的動物。當他們被宰殺時,所呈現出的那種恐懼、害怕、無奈與痛苦,就化成了一股怨氣,來世便來索債。所謂「欠錢還錢,欠命還命」。如此冤冤相報,永無止盡。所以為什麼世間的戰爭烽火不斷, 彼此相互的打仗,都是因果關係。

 

佛門中有句話說:「千百年來碗裡羹,怨聲似海恨難平,欲知天下刀兵劫,但聞夜半屠門聲」。那麼,如何才能免除戰爭的威脅呢?古德云:「欲免世上無刀兵,除非眾生不食肉」。世上戰爭頻傳,人心不安,依佛家講,都是因果報應。這些都是眾生的共業。但共業中有別業;也就是災難發生了,每個人 所得的業報還是有差異。換句話說,不吃肉的人, 不造殺業,就不會遭到被殺的命運。所謂:「只要一日不吃肉,天下殺業無我分」。至於,飢饉、瘟 疫,則是人心顛倒,具十不善業,殺盜淫妄橫行,到處可見,惡業熾盛,人心不古,世風敗壞。因此,天旱不雨,五穀不收,草木不活。這些都是因為人心貪婪無度,多行放逸,與惡業相應所致。

 

而佛經上所說的大三災:火災、水災、風災。 那是世界進入了壞劫時,人心瞋恚熾然,感得天上出現了七個太陽。此時,劫火瀰漫,大海乾枯,四大部洲,八萬小洲,須彌山及諸大山等,都為大火所燒。劫火燒到初禪三天。火災連續燒了七次之後,接著出現了水災。水災毀滅了整個世界。光音天所有的宮殿,盡遭滅盡。劫水吞沒到二禪天,是為水災。其後還有風災,摧毀一切的宮殿。劫風吹遍第三禪天。所有四大部洲,八萬小洲,須彌山等諸大山,悉皆分散破壞。須知,三災也都是眾生業感所造。所謂貪心是水災,瞋心是火災,愚癡是風災;而地震的發生,是人心不平所致。所以現在有人提倡「人間佛教」。只要能勤修「戒定慧」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則必能調伏貪瞋癡。那麼,人 世間就沒有那麼多的災難與痛苦了。   

 

我們應深切地體認佛陀的教誨。現在世界的災難不斷,是怎麼來的?如果,我們仔細觀察推究,也就不難發現。的確災難的發生,都是人心不淨所感召而來的!人心貪婪無度,為了自我的享受,更為了 多賺些錢,所以不惜破壞大自然的環境。例如,大肆砍伐森林,使山坡地過度的開發,以致破壞水土的保持,以及濫採砂石,嚴重的破壞河床生態。於是,當豪雨來臨時,就造成土石流及水災的氾濫。   

 

為何說貪心是水災呢?我們首先要明白佛所說法皆是「意寓」,具有深刻表法的義涵在內,所以 不能光從表面上去理會。佛所說法既然皆是弦外之音,意在言外,就必須要從心理去悟才行。大水,指的是吾人內心「愛欲」之水。眾生大都沈溺在愛欲之中,喪失生命。故佛法講「愛河千呎浪,苦海萬重波」。可見得,愛欲的力量有多大!多少年輕人為愛瘋狂,甚而自殺殉情。要不然,為了失戀, 就自暴自棄,向下沈淪;或有因愛而生恨者,故而挾怨報復,甚至殺人或毀人容貌以洩恨。世人之所以不能了脫生死,病根就在「愛欲」。「愛根不除,塵不可出」。

 

人懷愛根,心中濁苦,不能覓道。若能割捨愛欲,截斷愛欲之流,才能使本心清淨,見到真理而得解脫。故大水指的是貪愛之水,眾生無知沈溺其中,所以痛苦不堪。   

 

瞋心是火災。這也是佛法用來寓意的一種說法。火,指的是心中的瞋火。佛家說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。所謂:「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,境風浩浩摧殘功德之林」。可見得,內心的瞋火,更勝於外在之火。瞋心之火能燒壞一切,能障礙一切的善法。比方說,本來想要去做好事的,因 為無名之火一來,只知道生氣,好事也擱下不做了。也就是因為火氣大、脾氣暴躁,經常與人吵架鬧事,與人結怨,所以聲名狼藉,惡名昭彰。故而佛法將瞋心之火比喻為大火。   

 

為何又說愚癡是風災?因為愚癡之人,往往不能明辨善惡,正邪不分,是非不明,所以常常起惑造業。愚癡的人,沒有智慧,所以經常做錯事,說錯話,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是亂七八糟,毫無頭緒,使自己陷入在痛苦煩惱的絕境之中而不能自拔。就像風災一樣,大風來時,猶如秋風掃落葉般地將大地吹得是七零八落,面目全非,甚至滿目瘡痍,使得家 園破碎,令人無從整頓起。所以意喻愚癡是風災。

 

何以又說地震是人心不平呢?這是說明,人的心念不平,就會孳生許許多多的問題與麻煩。諸如世間一切的大小糾紛,小自人與人之間口角上的爭議,大至姦淫擄掠、強盜殺人、放火,或者戰爭等禍亂,這些等等皆是因為人心不平所引起的。因為心中不平,所以產生許多的憎怨、憤怒與妒嫉,故而想 盡辦法要障礙或報復對方。因此相互結怨,產生矛盾與對立,甚至兵刃相見,血流成河,以致家破人亡。就些就如同地震一般,震得是人心惶惶,屋倒人亡,使得家園破碎,妻離子散。實在令人唏噓!

 

總而言之,世間的這些災難、疾病的發生,都是拜人心貪婪與愚癡所賜。所以想要世界清平,人民生活過得安逸無擾,就必須先要從淨化人心開始。佛法說: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人心若清淨, 則世界就清淨,即沒有災難。

著作者:趙宇威

http://absos.org/myapp/JueMingZhiDao2/JueMing02_018.cshtml

 

願以此功德

莊嚴佛淨土

上報四重恩

下濟三途苦

若有見聞者

悉發菩提心

盡此一報身

同生極樂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