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光緯,字次民,江蘇無錫人。十四歲考取秀才。明朝滅亡,即放棄科舉考試,家居教書。五十多歲時,妻子、兒子都去世,自己獨居生活。體悟人生無常,因而歸心研學佛法,探究生死大事,自號「息廬居士」。
張光緯景仰崇奉蓮池大師淨土教法,得聞彌陀弘誓大願,聖號功德,歡喜願生西方極樂淨土。所作文章,都以淨土為歸。從此每天精勤念佛,兼修觀佛聖像,屢次顯現瑞應。
後來受菩薩戒, 持長齋, 尤其重視戒殺,連一蚊一蟻,都慈心不殺。祭拜祖先、神明皆用素菜水果。飲食生活簡單節儉,有美味食物都送別人。無論夏天或冬天,都戴一頂帽子,經歷二十年不改變。
七十歲時,預訂身後處理事宜。他說,自己不求名利,不貪戀世間,心中無瞋恚,心境安閒自在,隨時等佛來接引而已。不久即自在往生了。著有《淨土剩言》,其中〈念佛說〉對念佛人的懇切開導,十分切要,節錄於下:
六根歸一念佛
口念彌陀名號,眼觀莊嚴佛像,耳聽自己念佛聲; 聲從舌根宣流而出,定靜禪味,愉悅自心; 鼻子聞到妙香,返轉六根還源歸一;如是念佛,心怎會亂呢?
念佛人很多, 但不知「念」字要從心念,不只用口,心與口不相接,念得再多, 有何功行? 石南和尚偈說:「念佛切莫貪多念, 且念一百心不亂。九十九聲一念差,捋轉數珠都不算。如是一百百至千,從千至萬如珠貫。箭射不入刀不侵,百萬魔軍皆退竄。」如此念佛,才稱為真念佛。
不然,只是虛立許多定課,每天課念時,如同「趕件」,急急忙忙了事。當念佛時,尚且不知佛在那裡,有口無心,有何益處?
張光緯,兼修觀想極樂莊嚴,曾見極樂勝景、彌陀金容。古人說:「先送心歸極樂者」,想來應當如是。.
※ 毛惕園居士評論: 張息廬 光緯居士,這位老修行人所說的,都是從親身念佛體驗,深入有得而來,真正值得念佛人效法。
以上轉載自明倫月刊資訊網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清朝張光緯,江蘇無錫人,14歲時考取秀才。明朝滅亡,就不再考科第,自己在家裡教幾個學生,這樣來謀生。
50多歲時,妻子兒女都死了。剩下他一個人,從此就潛心鑽研佛經,自稱為“息廬居士”。遵奉蓮池大師的教法,所寫的文章一律以淨土為歸。
他平常的功課是一萬聲佛,而且要觀佛像。每天晚上禮佛,佛前的雙燈就結出一朵花的形狀,或者像寶珠、或者像米粒、或者像瓔珞、或者像鬘雲,出這些瑞相。
有一天晚上,左邊的燈上忽然現出一朵蓮花,佛在蓮花上結跏趺坐,峨峨金容,具足相好。很久才消失。張光緯就禮拜、祈求,願再見佛。過了三天,晚上,在左燈上又出現站立的佛像,右燈上面湧出蓮花,佛斜坐在上面,家裡人都見到了。
張光緯受居士戒,尤其以戒殺為第一義,嚴持不殺戒,小到一隻蚊子、一隻螞蟻都慈悲護念。晚年長齋,在祭祀時都用菜果。他生活很簡樸,飲食不挑剔,有美味就拿給別人享用。冬夏只是一頂帽子,20年不換。
73歲時,他留下遺囑,不受人吊祭,也不立牌位,下葬的時間不超過49天。自己認為「無營、無戀、無嗔恚,泊然待盡而已。」(意思是:我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什麼經營,也沒有什麼貪戀、嗔恚,安安靜靜地就等著業緣盡了往生而已。)沒過多久,就這麼走了。有《淨土剩言》刻行於世。
《歷代淨土聖賢傳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