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同學,大家好。
我們繼續來學習「菩薩十忍」,還有五個,我們上次沒有講完。大家打開《大經科註》五百六十四頁,可以參考從《寶雲經》上黃念老所截取的這一段。【六。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。有人於父母。師長。夫妻。男女。大小。內外如是中生忍。餘則不忍。菩薩忍者。則不如是。如父母邊生忍。旃陀羅邊生忍。是名修處處忍。】
這第六個「菩薩修處處忍」,是指在人事關係上來修忍辱。這裡的「男女」主要是指親屬;「大小」是指老人或者是小孩,老人和小孩。「內外如是中生忍,餘則不忍」,就是說我們家親屬都能夠忍,不是家親眷屬,跟我沒有什麼關係的人,就忍受不了。對於菩薩修行來講,就不如是。
菩薩修行是在一切人事關係當中修平等心、清淨心,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。在「梵網菩薩戒」裡就講道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。」它是超越世間的倫理關係。菩薩的修行,我們有的時候很難體會到他內心的境界。因為在菩薩的視野裡,一切眾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自己的父母、師長,都要以恭敬心去對待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前世(行)菩薩道,曾經做過「常不輕菩薩」,他就是修忍辱,對一切眾生都會發自內心地說:我絕不輕視你,因為你前世可能是我的父母,你將來都要成佛。
這在生活當中是很不容易的。因為我們最難修行的,就是人事關係當中去修忍辱,對人、對事、對生活都要有極大的耐心。只有在紅塵歷鍊當中,發自內心地去把自己這個三毒煩惱,瞋恨的煩惱,用忍力給它拔除掉,才能夠清淨三業。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貪瞋癡的習氣,三毒都很深,如果不是這樣修的話,那會經常發作。所以我們平時生活就是一個大的考驗場,從早到晚都是考試。面對不同的人、不同的境界,自己要隨時來觀察自己的心,是不是冷漠的?是不是固執的?是不是脾氣比較壞的?是不是有瞋惱?如果自己能夠常常地保持內心的開放和柔和,對一切眾生都平等地懷著慈悲和善意,無論身處困境、逆境、險境,都能夠有耐心,不厭倦,我們的內心就會越來越清淨調柔,而別人對我們這種侵犯性的言行,所造成的困擾和傷害就會越來越小。
怎麼樣才能夠在生活當中去修忍辱?自己要學會專注。在禪宗是講鍊禪修,譬如每天打坐,哪怕五分鐘、十分鐘;我們修淨土的同學,就是你每天哪怕靜靜地、安定地一個人念十聲、百聲、千聲、萬聲佛號,當你的專注力提升之後,心就會變得有彈性和柔和,就不會那麼煩躁。所以自己要懂得修行的方法,一點點地提升自己修行的境界,這一點很重要。
人事環境是我們這一生,乃至於生生世世都離不開的考驗,所以大家不能夠去拒絕。譬如說找個地方,躲開所有的人,這種是沒有辦法真正修成的。對於我們真正想修行的人,什麼樣的環境都是好環境,全在自己的心是怎麼樣對待。不跟一切人對立,如果對立的話,你就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硬,佛號裝不進去。對立會發生很多矛盾、衝突,你念佛的時候這些妄境都會起來,讓自己感到糾結。如果不對立,一切都隨緣自在,都是這樣的真誠柔和地去處理,你在念佛的時候就不會有這些糾結和妄念。
所以大家要明白,平時生活當中要學習這樣一點點地放下。這也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放下情執,如果對一切人,或者是某一方面的人,還會有這些情緒上的很大的起伏,這些都會障礙我們念佛,障礙我們的清淨心。第七:【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。不以事故生忍。不以利故生忍。不以畏故生忍。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。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。不以愧赧故生忍。菩薩常修於忍。是名菩薩非所為忍。】
這六點主要是講對事情的處理。「不以事故生忍」,就是你不是因為某個特別事情的因緣來硬忍;「不以利故生忍」,就是不是因為名利,有利益你才忍它;「不以畏故生忍」,不是因為自己害怕,有恐懼的心生忍;「不以受他恩故生忍」,不是因為對方給你一些恩惠,你就能夠忍;「不以相親友故生忍」,不是因為互相是親友,你才會生忍;「不以愧赧故生忍」,「愧赧」是指羞愧,心裡頭很難過,這個時候生忍。
菩薩的這種忍性是在一種很平和的心態當中去修成的,自自然然的,非常清淨平等,不會隨著感情的起伏而起伏,也不會隨著外面境緣的起伏而起伏。所以菩薩修行很不容易,要用智慧去觀照,離開智慧的這種忍辱的修行,都不會有真正的力量,不會生出強大的忍力,不能夠真正成就。
所以對一切需要忍的事情,都要心平氣和地對待。自己要能夠把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,永遠端正自己的心,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起勞怨,不要起居功之想。事情艱難困苦,不要起勞怨之心;即便自己做得很好,別人批評也好,讚歎也好,不要有居功之心,心情永遠是平和的。時時刻刻都明白,透過這些事相,了知這一切的境相都是虛幻的,不是真實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句話自己要常常提起來。當下自己的一言一行、起心動念,都會照著過往和未來,都互為因果。所以菩薩在這裡要謹慎地取捨因果,不要讓自己隨著各種事情去起心動念,不要有起心動念。最重要的是要放下分別、執著,慢慢地再降伏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所以在生活當中,我們平時念佛的功力就要提升;同時解門,智慧的觀照也要提升。這二者提升之後,你再對外面的境緣,無論是人事環境,還是物質環境,還是各種境界的考驗,自己就有功夫去應對。否則的話,當境界現前的時候,沒有智慧處理,自己的念佛功夫不得力,就很容易被波動,時間久了之後,自己就會生很大的退轉,功夫就會下降。所以要把心態端正,任何環境當中都學會照見,守住經典、聖賢的教誨,這是戒律;看得清清楚楚,毫不糊塗,這是智慧。很多事情,自己要知道不可以強求,盡心盡力就好。做事之前自己多加考慮,從善意出發,盡心盡力。如果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,我們的善心善念也會圓滿我們的福德。所以自己要知道,在一切境界當中都不要去怪罪別人,徹底地把我放下。因為無論是人事,還是各種事相,都是幫助自己放下我執的,打破對自我的這種執念。
為什麼?因為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會發現,我們往往執守的就是對自我的保護,想去辯解,想去跟對方爭論,所以才會不能忍。如果菩薩真正明白沒有我,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在染幻的境界當中沒有什麼忍與不忍。而且常常隨著我們境界的提升,你會發現,前年不能忍的事情,今年能忍了;上個月不能忍的事情,這個月就能忍了。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,你的心就越來越放大,越來越柔和。這些都得益於自己要多讀誦大乘經典,要能夠深觀、圓觀,就是深深地觀照,圓滿地觀照;深解、圓解,深刻地去解讀大乘經典的義理,圓滿地解讀大乘經典的義理。經典讀得越熟、越透,自己就越能夠明白。我們菩薩行菩薩道,生生世世在度眾生當中,都離不開塵境,就是紅塵的境界。所以這些人和事,都要學習怎麼樣去處理。自己接觸多了,就明白了,什麼時候該退,什麼時候該進,進退都會有把握。對自己的心,也越來越能夠掌控。
所以透過佛法,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怎麼樣能控制住自己的心。自己的心總是妄動不安的,像猴子一樣竄上竄下。怎麼樣才能夠讓它伏住?淨宗最殊勝的法門就是念佛,念一句佛號。但是如果我們平時沒有下功夫去練習的話,境界現前的時候,佛號也抓不住。想念,抓不到這句佛號,那個妄念的念頭就像海嘯一樣撲過來,情緒完全就控制不了,所以我們要明白。
我記得自己以前讀過美國好像是一個心理學家講的,他說我們憤怒的情緒頂多維持十二秒,其實你能把這個十二秒控制住,很快它就會慢慢地像海浪退潮一樣,就退下去了。但是很多人就是在這十二秒當中沒有控制住,就會犯下一生後悔的事情。所以人不能衝動,衝動是魔鬼。往往在衝動的情緒下不能忍,小不忍則亂大謀,做出讓自己一生後悔的事情。所以真正菩薩就是在一切忍的境界當中,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觀照力,提升自己的德行,也提升自己的福報,這一點很重要。看一下第八:【八。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。若瞋因緣。煩惱未起。不名為忍。若遇瞋因緣時。拳打刀杖。手腳蹴踏。惡口罵詈。於如是中。心不動者。則名為忍。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。不起發瞋恚亦忍。是名菩薩不逼惱忍。】
這是講菩薩在遇到瞋恚因緣的時候,應該怎麼樣面對。如果瞋恚的因緣當中,煩惱沒有起來,也沒有任何動手的這些動作,這個不叫忍,這是我們世間常講的涵養和修養。什麼是屬於這裡講的「不逼惱忍」?他一定要有手腳的行動。就是下面說,遇到真正的瞋因緣,「拳打刀杖」,打起來,手和腳都過來踩踏你,把你打倒在地,拳打腳踢,而且還破口大罵。
我們在海賢老和尚的傳記當中有看到,老人家跟電工問電費為什麼高的時候,被人打了一耳光,這種情況下能夠不動心、不起念,沒有任何的瞋恨心,這個時候才叫真正的忍。如果不能忍,衝突就會立刻起來,彼此的傷害都特別大。
所以菩薩在這種境界當中,就能夠有智慧的觀照,知道這些境界是虛妄的,不在這裡頭去分別、執著。當然對於初發心的小菩薩來講,不大容易,很難忍得過。忍不過,自己就躲開,不要對立,不要面對面。隨著我們境界的提升,各種考驗都會出現,在這種考驗當中我們要明白,我們越去發起攻擊,自己受到的干擾和影響就越大,要學會如如不動。
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有個人是個外道,他不服佛陀,就來到佛陀的住處謾罵、侮辱佛陀。等他說完之後,佛陀就問他,說:「如果有施主給你東西,給的東西,如果人家不接受,那麼這個東西該歸給誰?」那個人說:「當然還是歸施主所有。」所以佛陀就笑呵呵地對這個外道說:「說得對,你的粗言穢語我全部都沒有接受,所以還是還給你。」根本就沒有生氣,而且很智慧地去應對。
我們也是這樣,所有的罵詈也好、動作也好,不必當真,平時就練習這個生活面對的境界。眼根所面對的所有看到的事物,人、事、物;耳根所聽到的所有的聲音;鼻根所嗅到的所有的香味、臭味;舌根所觸到的一切味覺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根所面對的外面的五塵境界,都不要去執著,了知這些都是虛幻的,常常練習,當試來的時候就不會被誘惑,就能夠心不動念,心如止水,慢慢地我們的道業就成就了。
所以平時的這種「如夢觀」很重要。尤其在現代社會,這個觀特別對我們能夠提起正念、正見,因為外境的誘惑力特別強,這種誘惑不僅有逆境的誘惑,也有順境的誘惑。而我們內在的心力又非常弱,對外面的迷亂幻相很容易被牽扯走,不知不覺心就迷惑住了。各種電視、電腦、網絡,邪說、虛幻的境界,都會包圍住我們的心,不斷地去推動我們,讓我們陷到這種迷執的煩惱當中,越來越深,而生不起慈悲、智慧和善心,越來越和法不相應,離正道越來越遠,所以習氣也越來越重。所以真正修行,我們要常常生起這種如夢如幻的見解,就是修「如夢觀」。
《金剛經》的修行,對我們特別重要。靜瑜這一段時間一直在學習《金剛經》,是老法師早年的講義,根據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來學習。靜瑜記得在剛剛學佛,三十歲的時候就讀過《金剛經》。早年三十出頭的時候,也有讀過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》的註解和講義。說老實話,一點看不懂,不是似懂非懂,是完全不懂,不知道在說什麼。只是覺得很喜歡,一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很來勁,跟繞口令一樣。但是學佛經過十幾年,將近二十年,到今天已經十七年,經歷了很多事,也經歷了很多境界,回過頭來今天再去讀《金剛經》,看江味農老居士註解的時候,特別特別受用,對自己智慧的提升、境界的觀照,都感覺到句句都在理,是一個過來人、一個大修行人真正的指南書,特別受用。
《金剛經》裡最重要的兩句話,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兩句話。我們常常想、常常觀,對照外面的境界,在一接觸的時候,就能夠站穩腳跟,就能夠做這種方便、強有力的、有效的對治。這種觀念要在我們腦子裡不斷地加深,我們內心的定力就會越來越強,對外境的誘惑就能夠有解脫,能夠起到對治;否則的話,就很難。確實是在現實生活當中,我們今天的社會,如果沒有這種觀念,我們這種貪執的毛病,就會越來越深,很難忍。
第九,我們來看:【云何名菩薩悲心忍。爾時菩薩若作王。若王等。有大功業。為苦眾生而作其主。是苦眾生。若來罵辱觸惱之時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。而生瞋恚。如是眾生。我當拔濟。常為擁護。云何而得生於瞋惱。是故我今悲心憐愍。不生忿恚。是名菩薩悲心忍。】
這是講菩薩憐愍一切眾生,在做國王或者是團體的領導,一個地區的領導人,做了很多好事,都是為這些苦難眾生做的,可是有可能不盡如人意,有些人還會對他進行批評,乃至於毀謗,乃至於侮辱。如果不是菩薩的話,就很難忍。像國王可能就會把他判罪,處死。菩薩做國王也好,做一個團隊的領導也好,聽到這些不好的言論,會自己進行內在的反省,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,這是菩薩真正的修行之處。
我們要清楚,任何境界不要讓自己退轉。我們做這些事情,不是為了貪求人家的讚歎、人家的表揚。在菩薩的心中,讚歎表揚和批評毀辱是平等的,因為不著這些相,一心為眾生,做得好也好,沒做好也好,自己的心意是圓滿的。沒有做好,有可能是眾生的福德不夠,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智慧、德行、能力還需要提升。不管怎麼樣,自己都不要去在意外面這些境界的考驗。如果被外面的這些批評和指責牽著鼻子走,那我們就會生退轉。一旦退轉的話,我們這個心就沒有在菩提道上。
因為菩薩的修行,要常常觀照:我們是心能轉境,還是心被境轉。如果心能轉境,則見如來;如果心常常被境轉,這就是凡夫。所以面對境界的考驗,最好有的時候保持沉默。時間會給予最好的答案,也會給予最好的證明,不要急著去澄清,也不要忙著去傾訴、去辯解。
要知道,你的心量越廣大、越寬泛,到最後自己成就得越快。所以整個的菩薩行、整個的學佛,不是學別的,就是學心量不斷地放大。當你的心能夠容得下虛空法界,常常能夠想著天下,想著法界眾生的時候,就沒有什麼不能忍的。自己提起悲心,知道眾生他現在沒有學習聖教,沒有真正得到很好的教化,在今天的社會,確確實實很多事情不如法,要生起悲心、憐憫心,不要生起瞋恚,去對抗,慢慢地去感化他。他不知道感恩,不知道報恩,這是正常的。
有的時候靜瑜也常常勸勉身邊的同學,因為在這個社會真正地想行菩薩道,真正地想利益眾生,確實很難,很多境界的考驗。自己要常常勉勵自己,發大悲心,能夠忍得過,能夠看得破,放得下。不能夠對抗,對抗的結果不好。只要有對立,那就是自己的我執、我見沒有放下,還有我。有我,這句佛號念得不清淨,念得不平等,念得不真誠,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,不能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相應。
我們要能夠學習不斷地包容別人,欣賞別人;不斷地接納別人;不斷地謙讓、退讓、忍讓,學習讓,這是自己真正地在慢慢覺悟。如果沒有覺悟的話,我們聽經聽得再多,學佛時間越久,還是用凡夫心行凡夫事,不能出離六道輪迴,自己要好好地考量。最後一個,
我們來看第十:【云何名菩薩誓願忍。菩薩作是念。我先於諸佛前。曾作獅子吼。發誓願言。我當成佛。於一切生死淤泥中。為拔諸苦眾生。我今欲拔。不應瞋恚。而惱於彼。若我不忍。尚不自度。況利眾生等。】
這是菩薩初學佛的時候,我們凡是受了菩薩戒的同學,都有在佛菩薩面前發過這種誓願,平時在受三皈五戒的時候也有發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
雖然我們發了這種大心,但是真正在生活當中去落實的就很少,常常會忘,自己沒有真正地去踐行菩薩道。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我們的習氣太重。菩薩道的善根薄,貪瞋癡慢,做凡夫的這種根比較厚,所以課堂上還好好的,一出課堂就忘了;在打佛七的時候念佛還好好的,一出佛七的念佛堂,就忘掉了,忘性很大。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串習。
確確實實要知道末法時代眾生很苦,我們自己要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,求生極樂世界,也要幫一切眾生去出離。真正發心依教奉行,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。能落實多少就落實多少,用自己真正的實踐結果,身行言教,去利益一切眾生。不要怨天尤人,也不要自己沒有做到而生退轉。我們的誓願常發,常常提醒自己,不管能做到多少,自己都要生起堅定的信心。哪怕我今天念一聲佛號,都是供養法界一切眾生的,都能夠讓這個世界多清淨一分,讓眾生的業多消一分。常常有這種大覺觀,有這種為眾生救拔的觀念,一點點地善根就厚起來,做事情的時候智慧也就慢慢開了。
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,「菩薩十忍」就簡單地分享圓滿。希望大家能在「忍辱」上面多下功夫,不能忍,我們修的一切功德就不能夠保住。「忍辱」這門課是菩薩生生世世都要修的,直到成佛才真正的圓滿。自己要真正地去肯幹,不要自暴自棄,要有信心,肯定都會有成就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