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同學,大家好。

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菩薩十忍當中的「法忍」。我們打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六十三頁,這裡有黃念老引用《寶雲經》當中對菩薩十忍的註解:【云何名菩薩法忍。佛於諸經說微妙義。諸法寂靜。諸法寂滅如涅槃相。不驚不怖。作是念言。我若不解是經。不知是法。終不得菩提。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。是名法忍。】所謂菩薩「法忍」,就是修學佛法要有忍耐力,尤其是大乘。我們在修學大乘之前,都要有扎根。在整個佛法的修學道路上,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成就的,要有十年如一日的這種堅忍的意志力。

 

我們看世尊一生的教學歷史,就能夠明白。世尊開悟之後,從鹿野苑度五比丘,這是教學的開始,從最初五個學生,慢慢發展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,弟子越來越多。頭十二年講《阿含經》,這是小乘經。小乘經主要是根據二諦來說法,就是真諦和俗諦。真諦比較少,俗諦比較多。俗諦主要是世間法,就是講怎麼樣做一個好人,道德、倫理、因果,怎麼樣能得到幸福圓滿的一生,就是這些世法,大家都很歡喜。像很多同學,如果我們一下子聽大乘無上的妙法,都會沒有辦法接受;但是這些世法,就能夠接受。十二年扎根的小學教育完成之後,開始講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學;方等講了八年進入大乘,大乘就是這裡所說的「微妙義」,主要是講般若,二十二年;最後八年講法華。這是佛陀教育整個的這樣一個時間段、歷史。

 

我們修學大乘的同學,在進行扎根教育圓滿之後,一定慢慢就是要提升。如果不能夠提升的話,我們在這裡講「忍」是沒有辦法成就的。所謂「忍」也好、「辱」也好,你能夠圓滿忍辱波羅蜜,一定是要仗般若智慧,否則不可能成就。沒有智慧,你這個忍就沒有力量。我們世間人講:忍耐終究是有限度的。忍到一定程度,就忍不下去了,可能會把自己弄出一身病,沒有智慧。

 

大乘的般若智慧是非常殊勝的。它要求我們對整個大乘的法義,進行深入的了解,這種深入的了解是什麼?我們就要了解什麼是般若,般若很簡單,大家就記住兩個字。靜瑜以前也沒有搞懂,以前師父總說靜瑜沒有般若智慧,不清楚什麼是般若智慧。現在慢慢,這幾個月來一直在思惟、在修學,深入地聽經,研教,念佛,拜佛,消業障,明白了,它就是兩個字,就是「離相」。離一切的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就是離開四相,你去行布施,行持戒,行忍辱,行禪定,行精進,這就是具有般若智慧。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講「應無所住」,這就是般若;「而生其心」,所謂生的心,就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的心。我們淨土宗的同學往往是「無所住」之後,就不會生心,大部分同學都是。容易著空見,就是自己進入到什麼都沒有了,反正都是空的,這是一種邪見。

我們把這個生的心就放在生阿彌陀佛的心,念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,憶阿彌陀佛,不僅僅是嘴上,確實是心裡也這樣想。一個真正心裡有阿彌陀佛的人,哪怕是十念,哪怕是一念,你也必定得阿彌陀佛接引。心一定是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心,願跟阿彌陀佛同樣的願,你就會有阿彌陀佛那種慈悲,你深深地明白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,願願是為度眾生的。一個真正念阿彌陀佛、想阿彌陀佛的人,決定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。有緣度眾生的話,一定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;沒有緣也不攀緣,就獨善其身,選一寂靜處,一樣會認認真真地念佛。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明白,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,什麼是一切法?就是我們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,包括我們生生世世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所有這一切活動。修學佛法的忍力非常重要。遇到任何困難,無論身體的,還是在修行當中的任何障礙,都能夠認認真真地、堅韌不拔地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。如果沒有這種忍耐力的話,修學都會半途而廢。做事情也是如此,懂得善始善終,不能隨隨便便就半途而廢,扔在那裡就不做。所以這個法忍,對於我們修行來講很重要。

 

什麼是佛所說的「微妙義」?就是能夠深深地體達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不斷地每天都在這觀照,你懂得這是虛妄的法,你就能夠解脫種種煩惱,你不會跟虛妄的人、虛妄的事去對立,你就放下對立,放下執著,放下分別,在這裡就能夠慢慢地體味諸法妙義。如果我不能夠了解這樣的大乘法義,終不能證得無上菩提,這是真的。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,就是為了證得無上菩提。淨土宗特別殊勝,我們就所有都繫念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當中。你在不斷地思惟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拜阿彌陀佛過程當中,會得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,你就能夠越來越了解這些甚深的法義。

 

下來我們看第四點:

【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。菩薩瞋惱毒心起時。作是思維。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。從我生者何者是我。從彼生者何者是彼。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。菩薩作是思維時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。亦不見從我生。亦不見從彼起。亦不見從因緣生。作是思惟。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。瞋怒之力即便減少。是名隨佛教忍。】

 

「隨佛教忍」是佛教導我們的話,我們要認真去做。菩薩是學生,佛是老師,菩薩能隨順佛的教導,認認真真地老老實實地依教奉行。「瞋惱」,「瞋」是瞋恚,煩惱;「毒」就是三毒,貪瞋癡。對於菩薩來講,最大的毒就是瞋恨,瞋恨只能用慈悲、用忍辱來化解,是我們修行人的大忌。要想慈悲和忍辱有力量,還是需要智慧來把瞋惱之毒給它拔除。當瞋惱生起的時候,我們就要這樣地去思惟,就是佛陀怎麼教導的,我們要來觀想「此身從何而生」,我們身是怎麼來的?「從何而滅」,身從哪裡來,從哪裡滅?四大假合之身,風、火、水、地,這是四大假合;五蘊和合而生,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是指物質身體,受想行識是指我們的心理。四大分散,物質現象的身體、精神現象的受想行識就分散掉,就是在我們壽終的時候,就沒有了。

 

「從我生者,何者是我?」就是像《楞嚴經》裡阿難七處徵心一樣,你去找,追根究底找不到。我們自己也問一下:到底什麼是我們的心?誰在思惟?你認真坐下來一想,就會有跟阿難一樣的疑問。所以當時二祖慧可去向達摩祖師求法的時候,他就跪在雪地上斷臂求法,達摩就問他求什麼法,他說「我心裡很煩惱」,達摩不就說,你把心給我拿出來。拿不出來,「覓心了不可得」。

 

「從彼生者,何者是彼?法相如是,從何因緣生?」佛家是講緣生法,因緣生法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《中觀論》上講的,緣聚的時候就有,緣散的時候就沒有。就像房子一樣,磚頭堆起來,我們叫它一個房子;磚頭拆散了,沒有房子。聚散是無常的,這都是有為法,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《金剛經》裡這樣教導我們。無為法才是真正不生不滅,所有的有為法都是我們虛妄的心產生的,從阿賴耶識裡變現的,所以一切法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唯心所現那個心是我們的真心,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;唯識所變是妄心,阿賴耶識變現的,就是十法界的依正莊嚴,這樣子。

 

這裡面整個這一段「隨佛教忍」,都是在讓我們深入地思惟宇宙的緣起,大至宏觀世界,小至微觀世界,我們自身到底是怎樣緣起的。現在的科學家也說:宇宙只有三樣東西,除此三樣東西,一無所有。這三樣是什麼?第一個是能量,第二個是信息,第三個是物質。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;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;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這三樣東西組成整個宇宙裡面的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都是這三樣東西變現出來的,所謂出生無盡。

 

這現象從哪來的?佛告訴我們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:我們的心地真誠、善良、慈忍,所現的物質現象、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就好;反過來,如果我們是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、殺盜淫妄,隨著我們念頭所現的物質現相、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就不好,跟佛的理論是完全相同的。

 

所以修行要端正心念,決定不能跟一切眾生對立。當自己境界現起的時候,自己要冷靜。我們常講衝動是魔鬼,沒有無緣無故就跟人起對立的,都是前世有瞋惱的種子,這一世尤其當我們精進修行的時候,境界很容易起現行。起現行的時候,自己要冷靜,決定是以慈悲、以忍耐、以念佛、以拜佛、以聽經聞法,把這些業障消了;否則的話,就是舊賬沒消,新賬又起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不去對立,以怨不能化怨,要能夠以愛來化怨。我們雖然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,但是在不斷的修行當中,一定可以做到,這是靜瑜的體會。因為靜瑜瞋惱心也是特別重,性子急,一不小心就起脾氣。以前是很嚴重的,學習佛法這麼多年,沒有完全改。但是你說有沒有減輕?是絕對減輕的。隨著年紀不斷加大,自己修學不斷深入,一點點地就能夠提起這種正能量的觀照。

 

以前像境界現前,自己錯了,很久才反應過來;現在可能覺得說錯、做錯了,馬上就覺悟過來,不應該發火,不應該著急,不應該對立,馬上懺悔改過。有的時候還能夠提前覺悟,不能保證百分之百,但是肯定是能夠有進步。所以我們心裡要常常想著,怎麼樣把錯誤的念頭、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,在不斷的修行當中轉化過來,提起正知正見。菩薩沒有別的,他就是有深深的觀察力,能夠不斷地覺察到事情的因緣變化。你看眾生是畏果,果報現前,害怕了;菩薩是畏因,有這種敬畏心,在事情沒發生之前,先就能控制住自己。這種觀照力是要靠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夠提起來。你說你只是學三天、兩天,你就能夠明白,這個是不大可能的。

 

大家要明白,不斷地去思惟的時候,你就會不起瞋心、也不起惱心,當然三毒都慢慢地減少了。我們常常作如是觀,就很容易放下,放下見思煩惱。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疑,見煩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和邪見。見取見和戒取見主要是成見,對人、對事都不要用成見。所謂成見就是我以前覺得他是怎麼樣的,隔了一年之後,不要拿一年前的知見,乃至於一天前的知見來衡量這個人、這個事,因為事情和人都是在不斷變化的。邊見就是對立,不要去跟人對立,放下自己的知見,盡可能地站在對方角度上去想問題。身見是執著自己的身,這是我們要明白。

 

忍的力量是不可思議,通過忍力我們才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,做真正佛陀的弟子,世法、出世法都能夠不斷地提升。提升自己的同時,你就能夠不斷地提升幫助眾生的能力,自己不提升,沒有辦法幫助眾生。真的是自利和利他是一體的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第五點我們看是:

【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。或有夜忍晝不忍。或晝忍夜不忍。或彼方忍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彼方不忍。或知識邊忍。不知識邊不忍。菩薩不爾。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。是名無方所忍。】

 

「方」,四方,就是指空間;「所」是所在,當下的這個時間,當下所面對的境界。「無方所忍」就是無論何時,無論何地,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,都可以忍耐,所以當菩薩很不容易。這裡就舉個例子,說有的時候晚上能忍,白天不能忍;有的時候白天能忍住,晚上不能忍,這是指時間。「或彼方忍,此方不忍。或此方忍,彼方不忍」,這是講空間,我在道場裡能忍,回家就不能忍;或者我在這個地方能忍,換別的地方就不能忍。菩薩不是,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忍。

 

「或知識邊忍,不知識邊不忍」,這裡的「知識」我們講就是指善知識,我們所隨學的和尚、阿闍梨、師父,意思就是對我們所尊重的人、你所敬愛的人,你都能忍;反過來對你討厭的人、不喜歡的人,你就不能忍了。因為他不是師父、老師,看見他就討厭,就生不起平等心。這些事情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,時時刻刻佛菩薩都會有考題,來考驗我們的忍耐力。自己要提起觀照,要時時看看自己的言語、態度、起心動念、喜怒笑罵有沒有造業,是善還是惡,還是無記。只要起心動念,再加上言語造作,阿賴耶識裡都會留種子,種子越來越堅固,一遇到緣,種子就起現行,馬上果報就出來。

 

譬如說,你給自己有個印象,「我在道場可以持八關齋戒,回家就不行,回家哪有道場環境好」,你要是有這種念頭,那確實回家就持不了;反過來,你要發願說,無論在道場還是在家裡,還是在任何一個地方,我都能夠堅持持八關齋戒,以菩薩這種大慈悲心,持戒的功德力,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。你要這種念頭常常起,護戒神就加持你,回家也能持,這是靜瑜的體會。

 

靜瑜以前就是給自己這種潛意識、這種暗示:道場行,道場有僧團加持,能持,出道場不行。確實出了道場就餓。後來就放棄了(這種暗示),「哪裡都是道場,僧團的加持力,遍虛空遍法界我都能收到」,你有這種心念,覺得現在自己離開道場在這個小房子裡修行,從來也不餓,八關齋戒持得也挺自在、也很好。對人也是如此,有的人你一見,這個人討厭,討厭的這種方式有很多,或者是看見他長相不舒服,或者是聽到他說話不舒服,或者是看見他做的一些事情,心裡頭起厭煩。這些都不要去想,因為你每想一次,你的心裡就落下這些惡種子,累積多了之後,你就會跟他起對立,很容易就生起瞋惱,要把他作善知識想,越是這樣的人,越要尊重,生起平等心,慢慢地這些境界就過去了。包括時間上也是如此,白天、晚上,任何時候,都要提起這種對自己修行的正知正念。

 

我們要明白,當我們在精進修行的時候,有四種人他決定不會受魔擾。第一種就是常常發願利益眾生,不捨菩提心的人。時時發,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廣大地利益一切眾生,所以靜瑜提倡大家在每天早晚課,拜佛最後三拜,學我們師父上人,「慚愧三寶弟子某某,願代父母、師長、歷劫冤親」,你看「冤」在「親」的前面,說明冤比親還重要,是平等的。遍法界、虛空界一切眾生,不論有緣無緣,無緣的也給他變成有緣,「法界一切眾生禮佛三拜,求生淨土」。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結法緣,結極樂世界淨土的緣,結阿彌陀佛的緣。你常常發這個心,不捨菩提心,一定魔不能擾你,擾不上來。

 

第二,能夠安住於空性智慧當中的人。般若智慧就能夠了達空性的境界,明白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但是雖然是這樣,所謂「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」,在這裡能夠大作夢中佛事,廣度一切眾生,這就是真正的空性智慧。

 

第三就是誓言非常堅定的人。誓言堅定就是我發願要做這個事情,一生不改變,生生世世不改變。生生世世,我們先不要說那麼遠,這一生不改變就很難得。尤其是在逆境當中,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境況,說實話身邊的同學遇到很多考驗,我就提醒大家,不要輕易地放棄,能夠風雨同舟,不離不棄,堅韌不拔,不忘初心,一定是風雨之後必定見彩虹。我在好多年前就跟同學們說過,所有人都離開了,當你回頭看的時候,靜瑜老師一定在這裡等著你,我決定不會離開,為什麼?只有這種堅定的信心,堅韌的毅力,你才是真正的跟彌陀的心相應。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這種信心體現在你平時當中,體現在對你所發願的尊重當中,決定不要輕易地就放棄。對於我們持菩薩戒的同學,發願護持正法的同學來講,就是決定不能放棄,不管遇到任何考驗。這四個多月,師父閉關之後,考驗特別多、很多,我們香港的同學辭職的、離開的,有一些同學甚至走之後,大罵陳靜瑜的,什麼樣的都有。對於靜瑜來說好事,我真的不生煩惱,沒有煩惱可生,因為在這種境界當中,都是幫助我提升的,只有感恩。

 

今天靜瑜跟老父親聊天還說,因為父親說:你們提升能力素質很重要。我就笑了,我說:爸爸能力素質不是第一重要,第一重要是堅韌的信心、堅強的毅力。信心比什麼都重要,這種信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第一道關口,發菩提心發的就是這個心,真誠心就是不變的心,變的心他怎麼能真,怎麼能誠?後來老父親思惟了一下說:「靜瑜,妳說的這個對。」我說:「他就是人大、北大、清華、哈佛畢業的,能力很強,三天半就變心,對我們來說,對於廣大的眾生來講,沒有任何利益;菩薩是要發願全心全意利益一切眾生。」

 

有的同學聽到靜瑜的這些話,背後說我傻,說我情商低、很傻,不懂得隨機變化,不懂得去討好巴結,不懂得去做一些能夠讓自己好像看著很風光的事情。我的回覆是「傻就傻到底」,我不會去委曲自己的心,面對一切人和事,我只能是做到這個程度。你讓我去做一些我的智慧達不到,而像世間人這樣的很虛詐的心,我確實做不到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要明白,誓言要堅定,尤其是對持菩薩戒的同學來講。我們在無數次地受菩薩戒當中,師父都有問:「你是菩薩否?」我們都答:「是。」「發菩提心未?」「已發。」既然發了,就不可以退心,退了馬上找回來,不能讓這個心丟在路上,不能把自己就這麼在菩提道上捨棄了。

 

第四個就是蒙受諸佛菩薩加持的人。就是說要常常念佛的人,只要你念佛,十方諸佛菩薩必定讚歎,必定加持。把佛號丟了,就容易失念。所以煩惱生起來的時候,怎麼辦?忍不下去的時候,怎麼辦?念佛,拜佛,聽經,憶念佛號,一定你就不會被魔業束縛。這四點都很重要,這都是般若智慧,大家要記住,非常重要。

 

我們自己能不能往生,問自己,不必去問別人。自己能夠真正地發大菩提心,續佛慧命,常常念佛,常常聽經,心裡面清淨法喜越來越多,憂慮煩惱牽掛越來越少,真正發心利益一切苦難眾生,這一點我們要明白,一定將來就能往生。往生決定憑的是信願,不是你佛號念多少。大家千萬別羨慕靜瑜老師一天念十萬、十二萬,多殊勝,真的不必羨慕。如果現在有緣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靜瑜會發願全心全力地去做,佛號多少不重要,因為佛號如果沒有堅定的信願,喊破喉嚨也枉然,往生全憑信和願,全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的加持。

 

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,對極樂世界的信心,想求往生的信心,比什麼都重要。這種信心體現在你平時一切時、一切處,能不能把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抓住、靠牢、靠緊,遇到事情第一個念頭,馬上能想起來念佛。我們常常作這個思惟,你就能夠憶念了。為什麼我們現在在道場做義工?提升自己的福德。如果不修福,沒有德,憶念不起來佛號。你的福德越深,你的善根越厚,你跟阿彌陀佛的因緣就越好,這三點都是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,大家要常常記住。

 

所以真正明白佛陀教育的實質,就是般若智慧,無上法寶,須臾都不可離,要久久地去觀照,去提起。你觀照的功夫純深,你對境界的忍耐就有力量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法都能夠忍。遇到再大的逆境惡緣,你的瞋心慢慢地就不再動;瞋心一動,你就前功盡棄,需要久久的練習。

 

所以當我們真正地成就了我們的忍辱波羅蜜,所謂怨親平等,大慈大悲,不生瞋惱,你就能夠普度眾生,滿菩提願,這是我們行菩薩道最歡喜做的事情。所以當任何瞋惱的境界現前,要感恩,這都是考試,考試經常沒通過,沒通過不要灰心喪氣。靜瑜也是經常沒通過,沒通過就下次再努力;下次通過了,很高興,你看我這次沒發火,我忍住了。菩薩、佛看你,你的考試通過了,再給你來兩次,確認在這個境界你考試通過了,那就給你再加大一點難度。難度會越來越高,難度高,說明你的境界也在提升。境界提升,說明你看破放下的功夫越來越高;說明你度眾生的能力越來越強。佛菩薩歡喜,眾生有福報,這是無比殊勝的。

 

今天我們就先講這三種,還有五種忍,我們有機會、有時間再繼續學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