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善知識「一言有益於己」,講這些法語,只要有一句話,你聽到有受用,能夠得到利益,便應「著眼銘心」。「著眼」就是要注意,要留心。「銘」就是銘記在心,一輩子不忘。有這種殷重心來求法,成就自然就快速。
印光大師說: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」,大家同在一個道場中,各人得到利益不同,為什麼不同?都是一樣聽法,一樣修學,課程也一樣,那就是因為自己那份恭敬心,程度上不一樣,有我慢這種念頭,就會輕忽,所以在這裡那就浪費時間,得不到真實的利益。
對善知識、對師長,沒有十足的恭敬,確實就很難從善知識的教誨中得到利益的。而這當中,就是「我慢心」在作祟,認為這個善知識沒什麼了不起,很多地方還不如我,那這份心就是「輕忽心」。
要知道,菩薩求法,縱然對一個羅剎,都是以殷重心來求法的。羅剎跟菩薩說了半首偈,說:「不行,我肚子餓了,你得要供養我吃你的血肉,我吃飽了才能說。」菩薩說:「那您先跟我講後半句,後半首偈,然後我一定供養你。」為求半句偈而肯捨身。菩薩心目中不會認為:這是個羅剎,能說出什麼好話來?狗嘴裡都吐不出象牙,這羅剎能說什麼好話?輕忽的心,那怎麼能成就?那當然他也就不稱為菩薩了。
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,就是他看羅剎也是菩薩。印光大師說得好:「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」,所以那個羅剎只要有一言有益於己,都要「著眼銘心」。那就是求法的殷重心,「依法不依人」,不能以人廢言,看這個人不順眼,把他說的法語都廢掉了,那你就是輕忽法,輕忽法怎麼能夠得到法的利益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