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同學,大家好。今天我們分享的題目是「一定要懂得善護自己」。「善護」兩個字出自《無量壽經.積功累德第八》品裡面的三句經句,所謂:【善護口業。不譏他過。善護身業。不失律儀。善護意業。清淨無染。】這三句經句非常重要,提醒我們在修行當中,一定要善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。

 

「善」字含有無量的智慧和德能,「護」是保護的意思。如果自己不懂得用智慧保護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我們所修的功德,就都會變成有漏的功德,全部漏掉。所以我們要非常明確怎麼樣做起。在《無量壽經》裡把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放在首位,也就是說我們修行功夫要想得力,首先克服的煩惱習氣,就是要護住我們的口業。懂得如何說話,否則的話就會障礙我們的道業和精進。

 

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明白,話一定要少說。你看很多念佛堂,它都掛著「止語」的牌子,《弟子規》裡也教導我們:「話說多,不如少。」因為語多必失,說多的話往往讓自己就墮在無明煩惱當中,所以我們要「敏於事而慎於言」。做事情要很敏捷、很勤勞、很勤懇,但是說話要謹慎。所謂「貴人語遲」,富貴的人,他說話都會慢三拍,三思而後言,三思而後行。所以張嘴說話很容易,但是懂得如何閉嘴,如何很恰當地說出合適的話,可能我們一生的修行,都不一定拿到。

 

在戒律裡面告訴我們,真實語要從不妄語開始。這一點我們也很難能做到,往往隨口就答應人家。譬如說師長交代你做一件事情,馬上回覆「好的,師父」或者「好的,老師」,但是說完之後,就給扔到一邊,這就是在打妄語。妄語打多了,都會遮蔽自己的道業,成為修行的障礙,最後聽不懂佛法。為什麼一聽法就會昏沉,聽講經聽不明白,都是因為口業、惡業造得多,就遮止你沒有辦法聽明白這個法,想聽法的時候也聽不到,就會昏沉。所以說話要謹慎,你確實能做到,才可以答應「好的」,做不到,要說明一下,我可能緩兩天做,或者這件事情我做不到,要如實地回覆。你不能為了諂媚、巴結,自己什麼都「好的」。或者人家說:「這件事情你錯了。」「對不起,我一定改。」結果下次不僅不改,反而更嚴重,又沒有去道歉,去反省。這都是讓自己修行沒有盡力,所以功夫當然就不得力。

 

我們在生活當中,也要明白什麼樣的話該說,什麼樣的話不該說。在這裡尤其指出來,要「不譏他過」,這是我們常犯的一個問題。這裡要提醒大家三點:所謂第一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不是說口上或者是眼睛裡沒見到,是確實心裡面沒有見到。為什麼?因為真正地了達諸法實相的,具有般若智慧的佛菩薩、修行人,他都知道跟眾生是一體,佛和眾生沒有差別,是一體的。

 

第二也了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在虛妄的有為法裡,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裡,去分對與錯,沒有意義。當你大夢醒來的時候,什麼都沒有。所以真正修行的人,明白這個真實的道理,他不去見人家的過,心裡清淨無染,沒有染著。確實看到人家做得不如法,有違世間的法律法規,或者團體規章的話,可以規勸。但是一般真正來規勸,過失應該由誰說呢?第一是他的父母,第二是他的老師和他的師父,他可以來說。但是師長也要看對方能不能接受,能接受才可以說,不能接受也不可以說。我們不去譏毀別人,如果受到別人的譏毀怎麼辦?靜瑜的體會就是一笑了之,根本不必放在心上。每一次人家對你的毀謗、打擊、嘲諷、排斥,乃至於怒罵,都是佛菩薩考驗。你沒有通過,你就不及格;你通過了,你就可以繼續往上提升。所以就是一句話就可以了,不去理會,沒必要,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理會他說的這些話。如果他說的是真的,我們自己確實要改;如果他說的是假的,沒有這回事,完全是無中生有、誹謗,就更不要去理會他。

 

也不要輕易地去讚歎別人。批評的話不能說,讚歎別人的話也不要輕易講。不要說一些沒有意義的廢話,太浪費我們的時間。有的時候身邊護持的同學跟我講話,我不回覆,同學很奇怪,後來我就跟她們講:「因為妳說的是廢話,沒有任何意義。」譬如說,我剛吃完飯,她也看見我吃飯了,她說:「老師,妳吃飯了嗎?」這是廢話,我轉身就走了,不予理會。所以所有沒有多少意義的話,都是廢話。人正常情況下,也是不能不說話的,但是廢話一定要少說。

 

明朝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裡,有這樣的一段開示,「世間釅醯醇醴」,「釅」是濃茶,「醯」是醋,「醇」是酒,「醴」是指很美的泉水。這些都是「藏之彌久而彌美者」,就是你給它封起來,藏得越久,味道越好。你看普洱茶時間越久,大家越喜歡;老醋大家都很喜歡;酒也是一樣,時間越久的這個酒,大家覺得越好喝。「皆繇封錮牢密,不泄氣故」。因為給它封得很牢,放在地下保存,沒有泄氣。

 

所以古人云:「二十年不開口說話,向後佛也奈何你不得。旨哉言乎。」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,如果你二十年都不開口說話,閉門念佛,確實連佛都拿你沒有辦法。靜瑜也是有體會,去年十一月八號,自己剛閉門靜修的時候,第一個月是一個字都不說的,跟同學偶爾傳一下紙條,但是後來沒有辦法,需要開緣講話。剛一開口的時候就感覺不會說話,感覺說話的時候要遲頓一下,因為一直念佛一直念佛,一張口就想念阿彌陀佛,想一下要說什麼,就沒有想說話的衝動。現在也是,因為每天念佛要十萬,所以如果話稍微多一點,就會覺得很洩氣,所以基本上不說話。父母最近在,跟父母偶爾說一說,不超過二十分鐘。一說話就會洩氣,所以對養生也不好,真正養生都是靜坐禪定,養這個靜氣。

 

我們在生活當中,要特別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,對群居生活也很有意義。因為在團隊當中,往往大家因為意見不和,你說我一句,我說你一句;我也要辯解一下,你也要反駁一下,最後這個團隊就沒有辦法實踐六和敬。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白,把時間多放在念佛修行上,這一點很重要。

 

喜歡說話,亂說話的人,說話不經大腦不經考慮的人,他一定不知道這裡的利害,有意無意地天天都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。多說話形成一種習氣,生生世世都難以改,你不講話就難受,對我們的修行修道是非常大的妨礙。不僅跟身邊的人盡量少說話,不去打擾人家,包括手機微信也盡量不留言,實在想留言的話文字留言。文字留言很費力氣很費事,不像語音留言方便,費事你就不想去留了,因為要打很多字。

 

所以盡量地少用微信,盡量地少用 QQ,盡量地不要去打擾別人的清淨心,也盡量護持自己的清淨心。你說的話越少,你聽別人的講話越少,你的心就越定。佛菩薩是由清淨心成就的,道場怎麼樣才是莊嚴興旺的?只要以道場裡的同學少說話,道場自然就清淨莊嚴,我們自己怎樣才能夠真正功夫得力?也是從少說話開始。把所有的言語都放在這一句佛號上,那就如經中所講,確確實實是「住真實慧」,「莊嚴妙土」。你最真實的智慧就是把大量的時間、所有的時間,能念佛全念佛,就得最真實的利益。這一生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就能夠住真實之際。真實之際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,事一心不亂乃至於理一心不亂,就明心見性。

 

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,就一路念成佛。《太上感應篇》裡面也教導我們,「不彰人短,不炫己長」。我們很多受了菩薩戒的同學都知道,菩薩十重戒裡面,我們經常懺悔的就是「自讚毀他」,還有「說四眾過」,都跟口業有很大的關係。所以真的是要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。我們的果報就是口常清淨,按照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所說的,舌根生優缽羅花香,就是青蓮花的香味。所以有的同學一張嘴,你聞到他口裡有臭味,有的人說是胃不好,其實不是的,這是要懺悔自己的口業不清淨,口業真正清淨之後,口裡絕對沒有異味,會非常清香。

 

所以哪怕我們一個月或者是一週,拿出一天的時間練習止語,止語也要管住自己的心,不打妄想,把身、口、意都放在佛號上,身拜佛、心想佛、嘴裡念佛,真正地修寂靜安忍,一天如果可以的話,你看看兩天、三天、四天、五天、七天,乃至於十天可不可以。有的人嘴上不說,但是心裡面妄想紛飛,這個是沒有用的。我們修行最到根本處還是修心,心淨你自然而然心就平,心平就不語,你就沒有什麼想說的了。

 

所以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,如何恰到好處地保持沉默。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不可能一生都止語,還是要跟大眾用言語來溝通,要學會怎麼樣去跟人很好地用言語去交流,這是一種智慧的抉擇。也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歷鍊自己,怎麼樣把心調整到最柔和寂靜,寬厚仁慈,能夠有一種非常慈悲的、柔軟的,非常具有正能量的話,具有佛知佛見,正知正見這樣的話語,去跟人交往,守護好自己和他人內心的這種安寧。這是非常利益我們修行的。

 

這裡靜瑜也舉一個例子,這個例子是靜瑜很早年剛剛學佛的時候,靜瑜很喜歡看佛陀的本生故事,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世修菩薩道的時候,他的很多故事,那部經是叫《本生經》,原先靜瑜很喜歡看,看過很多遍。有一個故事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世做墓魄太子,閉口不講話的這樣一個故事。說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,曾經做過印度波羅奈國的太子,名叫墓魄,墓魄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宿命,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,以及壽夭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,就好像發生在眼前似的,就是他一出生就有宿命通。所以他對惡因、惡果、惡報心存恐怖和敬畏,就很少說話。到十三歲的時候,他就性格完全大變,一句話不說了,閉口不語,如盲、如聾、如啞,就跟個木偶泥人一般。國王因為只有這樣一個太子,而且又受舉國的敬愛,不久又要繼承王位,就非常著急,就請教國內的婆羅門教徒,問他們太子為什麼不說話。這個相師就胡亂回覆說:「太子看著貌似相貌端正,實際深藏禍殃,他是想害父母,會危害國家,所以要馬上把他活埋掉,才能夠國王再生一個貴子。」國王就跟群臣商議怎麼辦,最後一個大臣建議,還是在荒郊野外造一個深坑地室,把太子幽禁在其中,派五個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。國王就採納了這個建議,因為這比較符合父子親情。

 

太子看到這些行為,他非常悲憫大眾的這種疑慮,但是還是不說話。他的母親聽到也很悲傷,國王就派車把太子運到野外,那個時候地室還沒完全完成。太子就在車上想:國王和母后真的以為我是癡啞,被邪人所陷害,如果不加以糾正會害更多的人。所以太子就到河邊去沐浴,換上太子的服裝,就到地室問工人,說:「你們幹嘛要造這個地下牢獄?」工人說:「國王的太子墓魄,十三歲了不會說話,所以要把他關在這裡。」太子就說:「我就是墓魄。」所以大家就馬上稟告國王,國王很歡喜,就問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。墓魄就說:他在往昔世的時候,也曾經是一個國王,名叫須念,一直以正法治國,奉行眾善,惠施仁愛,救濟貧窮,做大喜捨,國內上下都很好。

 

有一次,須念王宴請很多小國王,在宮廷當中。廚師為了準備各種美味佳餚,就必須屠殺牛羊這些牲畜,就來稟報須念王。須念王本來是仁慈不殺生的,但為了招待嘉賓,迫不得已就點頭說「好」。就因為這一字,一言之失,死後就墮入大地獄,償還殺生的血債,六萬餘年當中遭受煎、煮、剝、裂這些罪報,慘苦難忍。所謂呼叫沒人聽到,求死又不得死,種種地獄酷刑,罪報受盡了,才再次為人。所以他每次想到這些,因為說話而導致的罪業,就心寒膽裂,就怕重蹈覆轍。他就跟他的父王說他想出家。國王也了解,就成就墓魄太子最後出家行道。所以禍從口出,一言不慎,就會招聚無量的痛苦。

 

我們平時說話的時候,都要有很高的警覺性。自己要非常地小心,要有這種敬畏心。你有敬畏心,行就有所止,你的行為就能夠止住。所謂「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,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」。人一旦沒有這種敬畏心,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,為所欲為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既害了別人,也害了自己。所以說話要很小心。說話不僅是開口說話,包括譬如說別人給你的私信,你給它上傳到網站上,公之於眾,讓大家對法師生了很大的這種謗毀,這些都是不如法的。我們在一言一行當中都要想到。

 

像曾國藩就說「恐懼是修身之本,事前而恐懼則畏,畏可以免禍」,你有敬畏心可以免很多禍患。「事後而恐懼則悔」,你做了之後你就恐懼,「不應該這麼做」,你就會後悔。「悔則可以改過」,你就能改。你既不敬畏,又不懺悔,最後就會導致非常地愚癡,乃至於殺身之禍都會有。所以我們要有這種智慧。所謂像曾國藩所說:畏天命,畏人言,畏君父。一生有三畏。你常懷這種敬畏之心,保持原則不動,底限不松,常常在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的這種警覺心當中去度過,你一生一定會非常地順暢,修行路上沒有障礙,就會成就自我。

 

不說話也不是說無所作為,對於我們修行人來講,靜瑜還是那句話,要把這張口完全用來念佛,如《華嚴經》裡所講,「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」。就是已經到十地的這些菩薩,他都不會離開念佛。乃至於世尊、十方如來,從初發心都是因為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。我們沒有理由這一生遇佛法,得人身,遇到這麼殊勝的淨土法門,遇到這麼殊勝的《無量壽經》,遇到師父上人給我們講經開解,還有黃念老的註解,而自己浪費大好時間,不學習不修行,最後臨終的時候都會非常地後悔。

 

所以所有的善根,最殊勝的就是念佛。如果能夠一心持名念佛,名具萬德,就會總攝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根,所以要養成念佛的習慣。同學們有的時候坐飛機,或者是要出門,跟靜瑜打個招呼,靜瑜往往回覆的都是「一路念佛」。有的時候同學來看我,走的時候我也說「路上多念佛」。反正不是念佛就是聽經,不是聽經就是念佛。

 

真正經教聽明白了,就是一句佛號。聽明白經沒有不念佛的,因為你搞通了所有的經教,釋迦牟尼佛講的,都是為了勸我們能夠回歸導歸到這一句佛號,能夠一心求生淨土的。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老實持念這句佛號,就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確實必定見佛。

同學們要有這種堅持力,佛號不在多少,最關鍵的是堅持。你白天能念十聲,你一生念、一生堅持下去,也是成就。我定下功課,這一年每天念一萬,那就給它堅持,一點點再加量。佛號念多了,念熟了,念久了,你會覺得佛號就跟泉水似的往外冒,不累的。沒念熟不行。

 

靜瑜在二〇一三年早年,四五年前念佛,很累,三萬佛號都要用一天的時間,很辛苦,舌頭很硬,而且經常會念頭就跑掉,念著念著就忘了。所以自己用計數器都不用那種小的,用很大的,飛機上用的那種大的,因為它嘎達嘎達響。一不響了想起來好像沒念佛,想不起來念佛。但現在就不會,因為不斷地去培養自己念佛的習慣,不斷地聽經,不斷地增長自己對佛菩薩的這種信念,對阿彌陀佛的這種信心,對自己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,常常提醒。現在念十萬佛號也不辛苦,不累的了。平時沒有什麼事情,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念佛。陪父母聊天也是勸父母念佛。母親父親一來,發現他們沒帶佛珠,母親說忘了,我就把我靜修期間念的一串佛珠給母親,母親沒事中午散步的時候就拿它念。父親也是,父親喜歡用小的佛珠,給他好幾串,換著念。為什麼?因為真正你進入到這種念佛的境界,你會欲罷不能,覺得世出世間沒有比念佛更好的。你自己真做了,你勸別人才有力。

 

父親是一位老共產黨員,靜瑜在十五六年前剛學佛的時候,是完全不相信佛法的。真正把父親引入佛門的是定弘師父,以自己親身的經歷開導老父親,老人家相信了佛法是科學,是非常神聖的教育,就接受了佛法。老人家今年一過年,就發心開始每天讀《無量壽經》,他說第一步我要先把這部經給它讀通,所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所以每天都在讀,每天都要讀一遍。

 

有的時候也會問我,今天就問我:「這部經阿難為什麼要問佛?」我說:「這有個啟講的緣起。」說:「這個法藏跟阿彌陀佛是怎麼回事?」給他講。他說:「這四十八大願,這個是什麼意思?」因為父親以前是老局長,我就跟他講:「就像你想當局長,當局長之前你發心想給老百姓做四十八件好事,你說你不做完這四十八件好事,不成就,你就不當局長。都成就了,你就當上局長了。」我說:「阿彌陀佛也是,他發了四十八個願,這四十八個願都成就了,都實現了,他就成佛了。」因為老父親問我說:「怎麼每一個後面都有不取正覺?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?」我說:「就是不成佛的意思。但是他已經成佛了,說明這個願就都真實、實現了。」用盡量淺白的語言跟老人家去解釋,老人家很歡喜,因為經的攝受力是很強的。

 

因為父親的耳朵不太好,所以我把師父上人的《淨土大經解講記》,一共是六本,從香港請過來,給他看書比較方便。老人家說先讀經,再看註解,黃念老註解,最後再詳細地閱讀老法師的這個講記,自己還定個學習計劃。所以靜瑜也感覺到很歡喜,所謂「父母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」。看到父親這樣的變化,確實自己特別感恩佛菩薩的加持。

 

母親就很殊勝,今天中午用餐我還問母親,我說:「妳記不記得十六年前我剛學佛的時候,有問妳一句話?」母親不記得了。我說:「爸爸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我說媽妳相信嗎?要不要跟我去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?」母親特別痛快說:「我相信,我跟妳去。」現在母親也是,說:「我不讀經,我就念佛,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我,沒問題的。」

 

所以自己要真修,就能感召到,身邊的境界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,要有這種信心。更何況念佛法門是他力法門,我們一聲佛號從真實心當中生起,你確實是真誠的、清淨的、平等的、正覺的、慈悲的,十方諸佛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本願威神力加持你,十二光照著你,你的業障消得很快,境界會很快轉的。靜瑜屬於業障比較重的,轉得慢。有的同學可能兩年、三年,乃至於一年就有很大變化。我身邊有個護持的年輕義工就是這樣,父親也不學佛,也不相信,但是她真心地去護持,真心地念佛,不僅感應到在護持靜瑜過程當中有夢見阿彌陀佛,也感應到父母,多年吵架的父母,頭一次過年不吵架,而且父親開始支持她念佛,鼓勵她學佛,認為她做的這事情非常好。這都是佛菩薩的護念,也是我們祖先的護念

所以大家要在這個基礎上,更加強信心,更上一層樓,將來都是蓮品高升,蓮池海會相聚。阿彌陀佛。今天分享到這裡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