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同學,大家好。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「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,眾禍皆轉」。這三句經句是出自《大經科註》裡面的話,是念老在解釋、註解「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」的時候,引用的「教行信證」第六所言。「一聲稱念」,就是稱念這句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;「至德成滿」,就是你以至誠心來全身心地信願持名,佛號功德力不可思議;所謂「眾禍皆轉」,所有的不祥、凶難都會遠離。

 

在末法時代,這個五濁惡世,我們業障福輕,又缺少智慧,沒有受到聖賢文化的教育,家庭教育缺失,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沒有如何做人的這樣的聖賢教育的扎根,所以就會在一生當中感召到很多逆境、惡緣。我們遇到佛法,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,遇到善知識,就可以轉變自己的命運,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。不僅對往生極樂世界生起決定的信心,對當下的生活也要起決定的信心。自己要能夠把所有的不善去除掉,把所有的災難化為吉祥。自己能轉,也能幫助一切眾生,來啟迪他們,這就靠我們的願力,所謂「願力大於業力」,你的業力慢慢地就不能夠支配你了。

 

對於淨土法門來說,我們首先要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,本願功德力就是對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有極其深刻地認識、了解和熟悉。彌陀所發的願,就是我們自己所發的願。我們跟彌陀同心、同願、同行,你的信心願心就堅固,將來必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最重要的,就是「發大誓願第六品」。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還沒有太多的這種嚮往,信心願心都不堅固,體現在生活當中,我們的起心動念二十四小時,想極樂世界的時候少,想念佛的時候少,想六道輪迴的事情多,我們就要加深對經教的認識。聽經可以專聽「發大誓願第六品」,聽它十遍、二十遍、三十遍,乃至於一百遍,徹底聽熟、聽透,你就能夠明白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的不可思議。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,在這個時代,我們靠自己的能力出離六道輪迴,是絕無希望的,真的只有把自己完全仰靠在彌陀的願力當中。

 

第二點,是對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力。四十八大願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《無量壽經》也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所有諸佛菩薩的名號都在「阿彌陀佛」這一句名號當中,它是自性本具的萬德洪名。我們真正徹底地了解這句名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力,你就明白,我們懺悔用這句名號懺悔,我們修行,修福報、修功德用這句名號來修,念念不離這句名號,你就成就了。為什麼我們這個名號常常會失念?如果有早晚課還可以,能提起來,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,是因為自己的福德善根太薄弱,對經教的理解不夠深刻,尤其是對《無量壽經》不熟,所以名號功德提不起來。自己就要多積功累德,多消自己的業障。像有的人問老法師很多問題,那師父上人就提出,所有的問題歸納起來,其實就是一個問題,六個字「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」;這些問題的答案,也就是六個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是靜瑜親眼看見的。因為原先二〇一二年,那個時候有機緣處理一些信件,師父上人就說,這些信件其實都不用回覆,可以去刻一個章,那個章,上面就是六個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每個來信的問題後面就蓋這個章,這就是答覆,就可以了。

 

所以我們眾生很多很多問題,都是因為自己的執著、自己的分別、自己的妄想起來的,你放下執著,放下分別,放下妄想,什麼問題都沒有。當你了知你面對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虛妄的世界,凡所有相都是虛妄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

 

你能夠常常這樣地觀,你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就是觀自在菩薩,你能提起這個觀照,你就自在。觀世音菩薩不僅是能觀,而且觀得很深,所謂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如果他不能照見五蘊皆空的話,沒有辦法去度眾生,會著相。

 

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真正的這種般若智慧,第一義諦,要常常提起來。佛當年說法的時候,用了一半的時間來講般若,都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智慧,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時候,智慧很重要。第三個是要相信我們自性本身的功德力。我們自身本身是佛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所以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名號不是來自於外面,是來自於自己的心裡。完完全全地相信,當你全身心地去念佛、想佛的時候,慢慢地確實是彌陀在念彌陀,你的身心就消融在這一句佛號當中。念佛並不稀奇,都在平常日用當中。

 

蕅益大師曾經開示,用念佛定課來樹立我們往生的信心,這是非常正確的。我們如果沒有定課,對自己沒有約束,悠悠散散地這樣度日,最後就是蹉跎歲月。所以只要肯定下功課,終身不缺,每天勤勤懇懇地、認認真真地、老老實實地念,依教奉行,信願自然增長,同時你的功夫也漸漸地加深。名號念得多,業障慢慢就消了。很多事情原先看不破的,就能看破了;原先放不下的,也漸漸就能放下了;原先聽不懂的經教,也就能聽懂了,所以名號不能不念。

 

蕅益大師曾經開示說:「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」,「何勞說妙談玄?祗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畢此一生誓無變改。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,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」。這段開示特別重要,說明我們淨宗學人真正能夠堅持一生的不容易,大家都是三分鐘熱血。像很多同學做義工也是,剛開始熱情高漲,做著做著就退轉了,就退心了。所以人的一生只要能堅持做一樣事情,都能做成功。世間事如是,念佛也是如是。所以道就在平常當中,平就是真實平淡的,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,就是這樣一句接一句地念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就這麼念;常,就是恆久忍耐,沒有變化的,今天念,明天念,這個月念,下個月還是念,一直到你往生。其實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在念佛,只是到極樂世界之後,你念佛的環境非常殊勝。不僅念佛,你還可以在七寶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,同時分身去十方世界供佛聞法,福慧雙修。

 

念佛,我們一開始不要功課定得很多,看人家十萬八萬,自己很著急。功課不在多,貴在你能夠堅持,所以一開始要少一點,從少至多,貴在堅持。譬如一開始你哪怕定三千,或者一千,然後過個二三年,你再升到五千、八千,就是這樣一點點地增加,關鍵是風雨無阻,定課就定下來不變,不要變來變去,變來變去那就不是定課了。這種堅持也是很不容易,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境緣的考驗,再難自己也要咬緊牙關走過來,你走過來之後就發現,境界提升很多。第二個是要堅持聽經,解行並重。尤其是我們要一門深入,長期薰修。就是以《無量壽經》這部大經為主,為專一主修的科目,以黃念老的註解,《大經科註》為輔助教材。你真正學進去之後,會有很多法喜,真的是學不厭,會發現經中字字確實有無量義,你在學習當中有很多小的悟處,就會引發你更強烈的探求的這種信心,你會增強對極樂世界的嚮往,所以自己要堅持聽。如果時間不夠的話,那就重點像聽第六品「發大誓願第六」,第八品「積功累德品」——這是講阿彌陀佛怎麼樣地積累功德,尤其對我們修行上來講,這種開示會有非常精彩的指導意義。第七品「必成正覺」也很重要,它是把四十八大願做了一個總結性的概論,也要聽一下。

 

再就是二十四品「三輩往生」,和二十五品「往生正因」,這涉及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要修什麼因,將來證什麼果,上中下三品都是怎麼樣分類的,自己對自己現在修學的狀況非常了解,不要自己錯認了消息。

 

像靜瑜前兩天看到一個案例,一個老人家一直念佛,自認為修得不錯,結果在臨終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狀況。家裡人因為財產出現糾紛,老人家就沒有放下這個事情,就跟著生氣上火。她以前有癌症,念佛已經本來都把這個癌症狀況都消失了。結果她這一生氣上火又引發了,舊病復發之後就很難治,送到醫院人家大夫就說,「可能就沒有多長時間,幾個月」。臨終的時候,助念團的人去看她,說:「用不用助念?」她還說不用,她說:「我先生兒子都學佛的,沒有問題。」自己還很有信心。但是恰恰是她先生和兒子跟這個醫院的負責人說,一定要給她做搶救,就是打這種強心針急救,丈夫也這麼說,兒子也這麼說。最後等她走的時候,助念團已經去晚了,趕去的時候發現渾身七竅流血,都是僵硬的,都是黑的。所以自己要確確實實能夠伏住煩惱,確確實實能把親情放下,能把牽掛的事情放下,要對自己的這種狀況有很明確的認識。我還掛念什麼?我還在想什麼?我念佛的時候在不間斷的情況下有沒有夾雜?夾雜的是親情,你看外面有財色名食睡的誘惑,裡面有貪瞋癡慢疑的勾引,內外一結合,其實你的這個念佛的功力不能夠純淨純善,不能夠保證你去極樂世界,信心願心不是真的。

 

信願真的時候,你那佛號很純淨,所有這些不會引發你。對財不感興趣,色也不感興趣,名食睡你都不感興趣,因為你只想念佛。親情可以放下,知道它是假的,真正幫助家人,去極樂世界。家裡人因為財產一幹架,馬上就生氣上火卷進去,說明第一個財就沒放下,佛號功夫是不得力的,所以最後出現感召到這些境緣,很可惜,一生學佛。

 

所以我們不斷地聽經明理,就是不斷地檢驗自己,去查查自己這一天還在掛著什麼,你罣礙的這些東西就妨礙我將來往生。當有一天發現你沒有任何想去給他提供什麼建議,提供什麼指導的這種衝動的話,說明你的罣礙就輕鬆了,這是靜瑜的親身體會。因為靜瑜剛剛在去年十月份靜修的頭兩個月,就很罣礙基金會,也罣礙義工的狀況,也罣礙孩子,但是孩子還不是第一位的。所以經常會拜佛拜不下去,因為拜拜就會有很多這些妄念衝出來,就有很多的建議,很多的想法,最後乾脆就放下拜佛,自己先在電腦裡打出來,然後發出去就好了。你有這些罣礙你也不要煩惱,隨著你不斷地堅持念佛,等自己過了這個一百天的第一個百日念佛之後,明顯地就減少了,就沒有什麼想寫的衝動。

 

拜佛也好,念佛也好,腦子裡沒有什麼想法,之前是你壓都壓不住,因為它是一直往上衝上來的,你硬壓會讓自己很痛苦,還不如就是順著它,就過去了。隨著你這個修行功夫的提升,業障慢慢消了,這些東西它也就不起現行了。所以妄想不用刻意地去壓它,你就隨它去,你就這樣只管念去,念著念著到最後,妄想就沒有了。所以聽經明理非常重要,因為靜瑜也是後期一直在聽老法師的「大經科註」,邊聽經邊念佛不耽誤。以前做不到的,以前聽經就是聽經,然後念佛的時候得聽經放下,現在就是邊經行、邊聽經、邊念佛,沒關係,不影響,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。那個佛號還是很清楚,腦子裡都記得很清楚。這個也是要不斷地去自己要鍛鍊,不能著急。

 

第三點,對自己的依正二報要看到,它是不是有潛移默化的這種變化。依報就是外面的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,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跟別人打交道,都生活在一個團體裡,包括物質環境。我們業障消了之後,無論是人事環境還是物質環境,都會有很大的提升。你修行的環境會越來越清淨莊嚴,身邊感召到的人也會越來越殊勝。如果感覺到身邊的人和這環境都不如意,那確實是自己的德行還不夠,你繼續提升自己。你提升的結果只有兩種:要麼這樣的人他也跟著你一起提升,要麼他提不上去他自動消失。這也不是靜瑜講的,之前師父在講經當中也常常是這樣提醒我們。所以我們就努力提升自己最關鍵。正報就是指自己的這個身心。心裡的惡念越來越少,佛號越來越清晰,念佛的時間多,想佛的時間多,世間雜事想得越來越少了,說明我們的正報越來越好。身體也是越來越健康,越來越輕鬆,越輕安。這都是在提醒我們念佛功夫一點點開始得力了。如果我們念佛念得身體越來越笨,越來越沉,心裡妄念越來越多,這肯定是我們有一些地方是不對的。自己要聽經,要調整。

 

第四點是信心增上,自利利他。隨著我們佛號這樣持續地念,不斷地聽經,依教奉行,尤其是在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的這五科上,要盡心盡力地下功夫做。根中之根就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確實對父母、對師長發自內心地去行孝道,去行誠敬的這種尊師之道,對法有無比地恭敬。這樣子的話,你的信心就隨之增上,自己會得到很大利益。如果我們對這些道理不了解,很多事情不懺悔、不反省、不改過,久而久之,很多同學我們都有這種體驗,說多了就不聽了,最後大家就都不說了,隨他去。這些人時間久了,十年二十年,在佛門當中自己這一生真的是會蹉跎而過,變成一個佛混子、佛油子,沒有學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沒有按照經教認真落實,改正自己的生活,對善知識的教導不予理會。

 

我曾經就跟身邊的同學說了幾句話,我說:「慈心教誨,而不肯信,苦口與語,無益其人。」真的是苦口婆心地告訴你,一遍、兩遍、三遍,有的事情都說十幾遍,說到心力憔悴,最後就不說了。為什麼?因為說了不改,沒有用的。靜瑜剛來靜修的時候,本來也不想說話,一心念佛。但是看到身邊的小同學,確實年紀輕,很多事情不懂,不忍心,覺得畢竟護持靜瑜也不容易,就給她們寫一些教學上的指導,還有生活工作當中的指導。聽的人很受益,變化很大;不聽的人,我在這待半年也沒有用,沒有多大變化。我們的緣都是法緣,你對法尊重,自然而然會匯聚到一起;你對這種教法不尊重,自然而然就會遠離。不是靠情執聚到一起的。所有諸佛菩薩跟眾生,他沒有因為情執相聚,都是因為法與法相聚。我們自己本身也是要依法不依人。不是說是這個人說的我就聽,而是看他說的這件事情對不對,是不是如理如法。如理如法,自己就要認真去做。在這個世間都要作暫居想,一心只嚮往我們的極樂世界老家。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客棧一樣,都是臨時住的,住不了幾年。

 

像靜瑜今年已經虛歲四十七,三十年?二十年?都不好說的,一轉眼就過去了。如果只是一個客居的話,你還有什麼罣礙的?有什麼可生氣的?有什麼可糾結的?沒有任何事情是放不下的,都能放得下。有一次批評身邊的義工,她說:「老師,我讓妳生煩惱了。」我後來就跟她解釋,我說我沒有任何煩惱,妳管我叫一聲老師,那麼認真地在我身邊護持,我不是批評妳,我是告訴妳有的地方做得不對。因為她太小了,沒有接受過這種從小的傳統文化教育。如果妳認為我生煩惱了,我就沒有必要再說了。因為妳有煩惱,妳才會見到別人生煩惱;妳有貪心,才會見到別人有貪心。除非妳是聖賢,妳沒有的話妳看不到。妳應該看到的是老師非常勤苦地、非常認真地、非常懇切地希望我們好。父母都是這種心,恨鐵不成鋼。但是我跟同學們沒有血緣關係,所以不會說生煩惱,跟自己兒子可能會有,會生氣會上火。慢慢地隨著自己不斷地念佛修行,跟兒子之間也基本上都沒有了,怎麼還會跟義工同學去生氣上火?不可能的。這樣地去看待老師都是不如法的,自己要好好懺悔,這是屬於不孝不敬。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做彌陀的好弟子,做學佛人的好樣子,自己能做到幾分就做到幾分。不要去管世間人怎麼評價,你不要去指望人家一定說你好。不是為了求好去做的,而是我們的本分就應該如此。我能做到一樣,我就做到一樣。最好的榜樣就是師父上人推出來的海賢老和尚。

 

老人家一生非常不容易,不僅是佛號念得圓滿,做人處事都非常圓滿。我們相比差得很多,有很大的距離,但是我們也不要自暴自棄,也不要自卑自憐,而是要努力向上,盡其一生向聖賢看齊,不斷地改正自己,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缺點、毛病、錯誤,來提升自己。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,才能更好地去服務眾生,更好地去利益眾生。自己不行,辦什麼事情都一塌糊塗,真的是你做一件事,還得有一幫人在後面給你收拾,這不是菩薩,這是屬於魔,來障礙我們的。菩薩都是幫助別人的,不是說在這塊搗亂的。所以我們行菩薩道,先要把自己打造好,我們的學識、我們的能力、我們的德行、我們的福報、我們的智慧,都要提升。不能夠自己胸無大志、拖拖拉拉、放逸懈怠、懶懶散散。沒有這樣的菩薩。佛號有沒有功夫,關鍵就要看自己念佛會不會生起法喜,能不能感動身邊的境界,身邊的這些人事物,煩惱還會不會現前,身口意三業是不是越來越清淨。這些都是檢驗我們功夫的標準。如果身口意和十善越來越相應,心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口不再妄語、不再惡口、不再兩舌、不再綺語,身不再造殺、盜、淫,越來越相應,對眾生的慈悲心越來越能生起來。一起心、一動念,想的不是自己,想的是如何能利益眾生,如何能更好地去幫助身邊有緣的同學。慢慢地就說明你的佛號功夫得力了,你的信願得力了。

 

因為我們的信願是跟阿彌陀佛一樣的,你跟他不一樣,去不了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所有的信願,所有的四十八大願,願願都是為眾生的。你不是為眾生,你為自己,你去不了極樂世界。你不願意聽經聞法,你去不了極樂世界;你不願意供佛,不願意修福修慧,也去不了極樂世界。我們現在所好樂的,到極樂世界只會不斷地增強。你好樂聽法,好樂親近善知識,好樂念佛,好樂改過,最後信心願心至善圓滿,一定能夠往生。所以佛號一定要念。我常常勸導大家,因為以前講義工修持的其他課程比較多,真正講念佛的課程不算太多。

 

但是說實在的話,靜瑜從三十歲學佛,這句佛號一直都是掛在心裡。只是以前業障重,不能夠像現在這樣,二六時都在念佛。但是佛號對靜瑜來說,潛意識當中就知道,它很重要。我在剛剛學佛三十二歲的時候,有一次把腳崴到了,就是天天念佛,我不去醫院。發高燒也是,也是念佛,沒有想著去找人。後來做義工,遇到很多困境、逆境,就是用一句佛號來解決,沒有說去抱怨,或者是說東說西,那些沒有用的,改變不了境界。最後最得力的就是這句佛號,因為當最難的時候,真的是連經讀不下去,聽經也聽不下去,就是念佛能讓自己靜心。現在自己重新再深入師父上人第四回的「淨土大經科註」,越聽越法喜。師父上人的境界很高,整個第四回「大經科註」都是指向明心見性的,指向實相般若智慧的,靜瑜感到特別受用,特別能在生活當中提起很多觀照來,這是以前所沒有的。所以也是非常感恩所有的這些境界,都是來幫助自己提升的。希望大家也能夠在各種境界考驗當中,都提起這句佛號,提起對極樂世界的信願,就一定能夠成就。好的,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