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發明)言行兩個方面,是君子做人的重要事情。做事遵循天理,則行為很少有後悔的;說話順從人心,則言論很少失誤的。孔子說:「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一定有德。」又說:「仁者說話遲鈍。」又說:「說話說不到地方叫做急躁,說話能說到地方卻不說叫做隱藏,無視人家的表情就說話叫做盲目。」所以知道立言之路千難萬難。從來道德高尚的人,一定不輕易說話;掌握機會觀察變化的人,一定不輕易說話;謙虛退讓守本分的人,一定不輕易說話。輕易說話的人,大抵心志浮躁,遇事喜歡表現自己。所以所發議論,只是隨便從口裡說出來,心中未嘗三思籌劃。即使得罪於世,貽笑大方,也無顧慮,怎麼還會去花時間考慮自己所說的話對不對呢?

 

人心是極其公正確當的,就是蘇東坡所謂不用彼此說明,但大家都一致承認的那個東西。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,所以必須依順它。但依順也並不是諂媚,只是察言觀色,正直無欺。說出來嚴密謹慎,態度上謙虛和藹。這就是最慎重了。至於大喜大怒大醉時,一定會有說過頭的話,尤其要注意沉默寡言,以防過錯。

 

前輩人說,凡在宴會交往的時候,大庭廣眾之中,其中人品參差不齊,或者平素行為有虧,或者相貌醜陋,或今雖尊顯,但家世寒微,或前代昌盛,但子孫寥落,以此類推,不能說的話很多。必須檢點一番,不可觸犯別人隱諱,使人慚愧憤恨。如果見識不廣,最忌亂談時事,及呼人姓名,恐怕觸犯別人父兄親戚的隱諱,以至於遇到意外的禍患。從前有一個朋友,在大庭廣眾中,談及一個貴客,說他與自己交情最好。沒有多久,貴客偶然來到,這個人不認識,與他作揖推讓,還問旁人他是誰,旁人說:「這就是你剛才所說與你交情最好的人啊。」滿座都看著他笑。唉!這也可作為那些輕易說話的人的警戒啊。

 

下附徵事(三條)

 

魯使對薛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左傳》

 

藤侯和薛侯一起前去朝見魯國國君,兩人爭執大小。薛侯說:「我先受封。」藤侯說:「我是成周的卜正官①,薛國是外姓,我不能落後於他。」魯隱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說:「承蒙君王和藤侯問候寡君,成周的俗話說:『山上有樹木,工匠就加以測量;賓客有禮貌,主人就加以選擇。』成周的會盟,異姓在後面。寡人如果到薛國朝見,就不敢和任姓諸國並列。如果承蒙君王加惠於我,那就希望君王同意藤侯的要求。」薛侯同意,就讓藤侯為大。

 

注:①掌占卜的官,預測吉凶叫做卜。

 

(按)薛侯說的話固然太直露,藤侯說的話也太迫切了,只有羽父的話謙和婉轉,文采動人。仔細體會他說的話,應當分作六層來看。頭二句,敘明了事情,為以下造寬緩的氣氛。用「山有木」一層,附托「賓有禮」一層,得借賓引主之法,不說賓無禮,反說賓有禮。這裡好像子產不說「曲鈞」,而說「直鈞」。多麼善於講話啊!「成周的會盟,異姓在後面」,正是說明想要尊藤為大的緣故。要說「君王如果加惠於我」,先說「我朝拜於薛」。語氣謙虛、婉轉、和平,使人聽後高興。正如秦伯回答晉國使者,不說捉命國君,反而說我從而西。也是晉妖夢在這時實現,難道不是善於措詞耶嗎?這樣說話順人心,本來就非諂媚逢迎可比。

 

隨宜說法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高僧傳》

 

宋朝高僧求那跋摩,族姓刹利,和罽賓國王是兄弟。元嘉八年正月,來到建業。文帝接見了他,殷勤慰問,非常恭敬,並且說:「我常常想要吃齋戒殺,但難於做到,怎麼辦?」高僧說:「帝王的修行方法與老百姓不同,老百姓根性低下,難以自覺聽從上面的號令,如果不讓他們用戒律約束自己,怎麼談得上修行?帝王以四海為家,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兒子,你說一句好話,天下人民都會高興;實施一條好的政令,神和人都會倡和;尊重賢人,提拔有才能的人,減免徭役賦稅,天下就會風調雨順,桑麻遍野,欣欣向榮。從這方面來持齋,那麼功德就大了;從這個方面來戒殺,是不是更加偉大呢?難道一定要減免半天的飯食,救活一隻動物的生命,才能叫做廣濟眾生嗎?」文帝拍案讚歎道:「俗人不明白事理,出家人又滯於教條。像你師父這一番教導,真使人恍然大悟,可說天人合一了!」因此就請住在京城祇洹寺。高僧圓寂時,頭頂中間有一物,像龍蛇的樣子,向上沖向天空,看見的人有數千個。

 

(按)法師所說,句句是我們讀書人所議論的,但佛理也在其中了,正是所謂出言順人心啊!

 

巧為諷諫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懿行錄》

 

明朝時有個尚書叫王友賢,山西寧鄉人,曾經因為買妾,被妻子嫉妒,陷入困境。尚書出外時,妻把妾幽禁到一座樓上,餓得快要死了。妻的兒子毓俊還只有幾歲,對母親說:「她如果餓死了,別人就要講母親的不是,不如每天給她一碗粥,使她慢慢死亡,這樣別人也不會認為母親不賢良了。」母親聽從了他的話。毓俊就偷偷把飲食藏到一個小布袋裡面,利用送粥的機會,暗中帶給庶母,因此救了庶母的命。第二年,庶母生了一個兒子,尚書就暗中把他放到別的地方去撫養。等到尚書死後,毓俊撫養愛護弟弟,非常周到。

 

(按)待人接物,說話時固然要順應人心,對自己的親人說話時,也不要違背他們的意志。孔子曾經說事奉父母要取悅順從父母的心。毓俊勸告母親,有幾個人能夠這樣做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淨 的頭像
    如淨

    如淨的淨心園

    如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