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云:【若多事物。不能離家。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】
註解裡頭說,「右」這是第三類往生的。前面第一類是正因,第一類正因,發心念佛,兼受持經戒,自他二利得生;第二類是精修十善,自利得生;這邊是第三。第三有兩句,「一修行世善,二忙裡偷閑,正念得生。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,平素暇時甚少,未能大修齋戒,更難於一心清淨」。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確實很多,佔絕大多數。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?答案是肯定的,顯示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這一類,事物繁多,平常沒有時間修齋戒,也沒有時間去修清淨心。這是齋戒、一心清淨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條件,能夠齋戒、一心清淨,必定往生。這在今天生活環境裡面確實有困難,我們自己深深體會到,怎麼辦?
世尊在經裡頭教給我們,「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,並應忙裡偷閑」。我們從一九九九年,二十年前,在新加坡提倡每天九次十念,這個方法就是幫助這些人的,忙裡偷閒。我們一次大概只要二、三分鐘,這是可以抽得出這個時間來的。九次,早晚各一次。早晨起來洗完臉之後,家裡面供著有佛像,面對佛像,沒有佛像,合掌面對西方,念十聲阿彌陀佛。十聲頂多兩分鐘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樣一聲接著一聲,念念相續,四個字可以,六個字也可以。時間很短,不耽誤你的工作。晚上在睡覺之前,也這樣念十聲,這早晚兩次。三餐飯,我們不念供養咒,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,就三次,五次。工作的時候,我們上班下班,開始工作之前念十聲佛號,開始工作,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佛號,上午兩次、下午兩次,一共九次,養成一個習慣。這個習慣很有效果,讓我們(這個時間都不長)常常能夠提起佛號,常常能夠想到阿彌陀佛,把它養成習慣。
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祈禱,它祈禱的時間很短,三、五分鐘就做完了,一天五次,起很大作用。我提出這個九次,一天九次念佛,是從伊斯蘭教來的,深深感到他們一天五次祈禱,讓這個宗教非常團結。工作再忙,到祈禱的時間一定放下,面向著麥加這個方向做祈禱。我們把時間縮短,兩分鐘,次數加多,九次,這就是忙裡偷閑,正念得生。確實在現在社會裡頭是絕大多數的人,沒有辦法大修齋戒,很不容易得到一心清淨。佛告訴我們,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,應該努力行善,善惡要分清楚,最簡單的標準就是《十善業道》。淨業三福第一條人天之善,是世法,不是佛法;淨業三福第二才是佛法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佛法。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善法基礎上,這個一定要懂,世善都做不到,佛法就落空了,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有人學佛,看起來很精進,但是真正學佛的利益他沒得到。什麼原因?佛法裡頭有個名詞叫有漏,他的功德漏掉了,怎麼漏掉?沒有十善。
世尊說十善業,十善業之前還有基礎,這個基礎是孝、敬,孝親、敬老師,老師是敬的代表,父母是孝的代表人。你要是讀大乘菩薩戒經,你就知道了。把對父母的孝心擴大對一切眾生,那個人叫菩薩。菩薩跟平常人差別在哪裡?菩薩量大,菩薩心大,大心大量能包容一切,這是標準的菩薩。心量小是凡夫,只知道有自己,不知道有別人,不知道別人都是佛。大乘教裡頭佛常說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他不知道。心量沒拓開,大乘經聽沒有真正聽懂。懂不懂的標準,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,你聽,有沒有懂?不要自以為懂了,懂了沒做到。大師說不是做不到,是你沒有真懂;真正懂了,哪有做不到的道理?要用這個標準來檢驗自己,是不是真懂了。這個標準好,沒有這個標準,不知道檢驗自己,都以為懂了。這就是粗心大意、心浮氣躁,再好的老師、佛菩薩來教他都得不到利益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,老師教我們檢驗的方法很有效。所以要努力行善。
十善業前面的基礎是孝敬,接著是因果,所以我們把前面兩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沒做到,這兩句就沒做到;把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沒做到,慈心不殺沒做到;下面才是十善業。東方人的習慣,把最重要的、最好的擺在最後,這三句,《感應篇》的教訓勝過《弟子規》,《十善業道》勝過《感應篇》,十善要放在最後。有十善,這才有資格、有條件接受三皈,佛門傳授三皈是這個條件,沒有淨業三福的第一善,不給他傳三皈;除非是結緣三皈,不是真實的,結緣,沒有皈依證。
佛法今天衰了,衰在哪裡?我們把這些規矩、入門的條件放棄了。現在變成風氣,他來求皈依,不合條件,你要不給他皈依,他就生怨恨心,說你瞧不起他,就結怨了。所以,來求皈依的人還好,就給他做個結緣三皈,戒就不能傳授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從來沒有見過老師勸人受戒,他勸人三皈,不勸人受戒。時間久了,我們好奇,向老師請教,為什麼不勸人受戒?老師說,受戒容易持戒難,你勸他去受,他不能持,破戒了,他有罪,你脫不了關係;換句話說,你不應該勸他。一定要像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誨的,他勸人學戒,不勸人受戒,勸人學,戒很重要。學什麼?照著戒條去做,你真正把它做到。他告訴我,你做到一條你就持了一條戒。不殺生真正做到了,連一些小動物都不能傷害;積極的不殺生,做放生、護生,這都是屬於不殺生這條戒裡頭的。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,包括你怨恨的人,所謂冤家對頭,對他都沒有惡意,真正沒有惡意,這化解。如果真正做到了,受戒這個好,善知識看到了,會勸你去受戒。受戒,你有持戒的功德;不受戒,你是行善的功德。這是持戒雙重功德,積善、持戒,這是對的。
三皈是回頭,皈就是回頭的意思,依是依靠。我們都受了三皈,但是把三皈的意思常常忘掉,所以每天早晚課,課誦本子裡頭最後都是要行三皈。我們現在在分享《大經解》,在分享的開端,我們皈依三寶,提醒自己,我們分享的是什麼?就是分享的覺正淨。覺而不迷是皈依佛,正而不邪是皈依法,淨而不染是皈依僧,提醒我們,常常要依覺正淨,這就是三寶。覺正淨是自性三寶,覺是自性佛;正就是正知正見,是自性正,法寶;自性清淨,看到出家人,不要想別的,想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。出家人對待我們就有功德,他提醒我,在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淨而不染。你看見、聽到了、聞到了、嘗到了,不放在心上,這就淨;放在心上,就被染污了。佛法講究的是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有信解,不能沒有行證。行是做到,證是證明,做到了,證明我所信、所解是真實法,是世出世間的善法。對世間沒有留戀,統統變成出世間的善法;對世間有留戀,那就變成世間善法。真的在起心動念之處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佛講得一點都不錯。
所以要努力行善,再加上忙裡偷閑,「善擇時機,遇緣即修,不使空過」。我們一天九次,這就是遇緣,我時間很短,兩分鐘,決定不能空過一次,一天九次抓得穩穩的,「亦定得往生」。「淨宗之妙即在,不離佛法而行世法」,你看,一天九次,十聲阿彌陀佛,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「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,這兩句話《報恩論》的。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世間人沒有任何一種人不能學佛,人人都能學佛,人人都能念佛,人人都能往生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確確實實,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無間地獄的眾生,普度,一個都不缺失。不能得度的是他不肯幹,肯幹沒有一個不得度。
文章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 主講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-第478集
留言列表